金秋时节,中国以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展会向世界传递开放强音。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连续举办投洽会、服贸会、东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用实际行动彰显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为全球市场注入稳定预期。
9月8日至11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拉开帷幕。这场以投资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吸引1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与,举办超百场投资促进活动。仅隔两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启幕,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展,覆盖全球服务贸易前30强中的27个国家和地区。随后,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于9月17日在南宁开幕,45个国家约3200家企业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区域合作新机遇。
三大展会的密集举办,折射出中国开放战略的三个核心维度。首先是制度型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通过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等举措,推动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扩容,给予所有建交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构建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新兴领域的合作成为展会最大亮点。投洽会设立数字技术、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专区,集中展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服贸会首发全球首款3D打印可吸收血管支架、专业光量子计算机等190余项创新成果;东博会首次创设1万平方米人工智能专馆,硬核AI产品集体亮相。这些创新成果的涌现,印证了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正在转化为质量效益优势。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创新体系呈现出显著的开放特征,通过技术共享、场景共建等方式,为国际投资者创造协同创新机遇。
从经济数据看,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和消费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稳定在30%左右。今年以来,多家国际机构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印证了中国经济"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这种联动效应不仅体现在贸易层面,更通过技术溢出、产能合作等方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当前,中国正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制度型开放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既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球投资者创造了共享创新红利的机遇。这种开放包容的发展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为世界提供更具确定性的增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