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掀起一场关于“股王”归属的激烈讨论。曾经稳坐头把交椅的贵州茅台,意外遭遇科技新贵寒武纪的强势挑战。这场传统消费龙头与新兴科技力量的对决,不仅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更折射出资本市场对产业升级的深度期待。
8月27日,资本市场见证历史性时刻:寒武纪盘中股价首次超越贵州茅台,创下科技股挑战消费股的里程碑事件。随后两日,该股收盘价连续站上茅台之上,正式加冕"新股王"称号。这场突如其来的变局,让市场对科技股估值体系展开全新思考。
但这场加冕礼仅维持数日便告终结。9月1日起,寒武纪股价出现明显回调,贵州茅台则重拾升势。深究其因,寒武纪8月31日发布的风险提示公告堪称关键导火索。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25年营收规模为50-70亿元,同时明确否认近期市场流传的新品发布计划,强调相关传闻均为不实信息。更引发关注的是其估值数据:滚动市盈率达5117.75倍,市净率113.98倍,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多重利空因素叠加之下,市场情绪迅速逆转。阿里云辟谣采购15万片寒武纪GPU的消息,直接打击了市场对其产品落地的预期。反观贵州茅台,控股股东茅台集团宣布增持6.78万股,耗资约1亿元,同时披露已完成392.76万股的回购计划,累计动用资金60亿元。公司明确表示,首期回购完成后将持续推进后续计划,展现出维护股价的坚定决心。
作为国内云端AI芯片领域的标杆企业,寒武纪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其构建的"云边端"一体化产品矩阵,涵盖从云端训练推理到边缘计算的完整解决方案。云端产品线已迭代至思元590系列,边缘端主打思元220芯片,IP授权业务则以寒武纪1M处理器为核心。这种全栈式布局使其在金融、交通、能源等领域的AI应用中占据先机。
这场"股王"更迭背后,实则是资本市场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投票。在政策层面大力扶持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寒武纪的崛起承载着市场对科技自主可控的殷切期望。相较于传统消费股,科技股的估值逻辑正经历重构,市场开始愿意为技术突破和产业前景支付更高溢价。
但现实挑战同样严峻。财务数据显示,寒武纪当前业绩尚难以支撑其高企的估值水平。相较于茅台稳定的现金流和品牌溢价,科技企业需要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市场验证。品牌认知度的差距更为明显,茅台经过数十年培育形成的消费认同,远非短期市场炒作所能替代。
从股价表现看,寒武纪从500元启动至1500元区间,积累了大量获利盘需要消化。而茅台股价长期稳定在1500元附近,形成以逸待劳的防守态势。这种技术面的对比,某种程度上预示了短期博弈的结局。但将视野拉长,科技股与传统消费股的估值差,或许正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微观写照。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寒武纪的挑战虽未成功,但已开启科技股估值重构的新篇章。在AI算力需求持续爆发的背景下,其产品矩阵的完整性和技术迭代能力,仍是支撑长期发展的核心要素。而茅台通过增持回购展现的资本运作能力,也凸显出消费龙头维护市场地位的坚定意志。这场"股王"之争,远未到盖棺定论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