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市场正经历一场由内地电商平台掀起的深刻变革。当淘宝、拼多多等平台以“零门槛包邮”政策攻入香港市场,这座国际都市的消费生态与零售格局正被重新定义。从传统水果店到酒水仓库,无数中小商户通过增设快递自提点完成转型,一场以“包邮”为引擎的商业革命悄然重塑着香港的商业肌理。
“拼多多去年推出香港免运费服务后,我半年内买了500多件商品。”香港网民陈先生在社交平台晒出的订单清单引发广泛讨论。清单中,太阳能收音机、应急求生包等非必需品占据半数,这些因“包邮冲动”购入的商品大多最终闲置。这种“为买而买”的消费现象,暴露出电商平台通过低价策略与情绪价值双重驱动的营销逻辑。有网友戏称:“在拼多多购物,买的是下单瞬间的多巴胺分泌。”
电商平台间的包邮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淘宝香港站数据显示,其8月中旬推出的“零门槛包邮”政策使参与用户数量激增90%。这种竞争直接推动香港网购基础设施的完善——全区自提点数量截至8月底突破2000个,覆盖菜市场、药材铺甚至纸扎店等传统业态。物流从业者透露,私人集运商对每件包裹首公斤支付4-5港元佣金,电商平台自营服务则支付约2.5港元,日均处理200件包裹的自提点月收入可达1.8万港元。
在鲤鱼门经营二十年的“郑记生果店”是这场转型的典型样本。老板郭先生回忆,疫情后游客锐减导致水果生意萎缩五成,周边餐饮店接连倒闭更让供货业务难以为继。2023年转型自提点后,店铺营业时间提前至下午1时,日均处理菜鸟、拼多多等平台100余件包裹。“现在水果和自提收入各占一半,虽然利润微薄,但能维持与街坊的联系。”他特意在店内增设手工啤酒销售区,利用自提点带来的人气拓展新业务。
新蒲岗的酒水供应商叶先生同样在变革中寻找生机。其经营的“酒精敏感”品牌受餐饮业下滑影响,业务量减少近半。将仓库改造成自提点后,每月额外收入5000-10000港元。“现在必须抛弃面子观念,日均200件包裹才能维持运营,否则会干扰主业。”他提醒同行,自提点竞争已趋白热化,未来需通过选址优化和服务升级提升竞争力。
这场转型浪潮背后,是香港零售业面临的深层挑战。香港统计处数据显示,2024年本地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同比下跌3.2%,而网购占比持续攀升。集运行业专家指出,当网购用户增长趋于稳定,自提点将进入“服务竞争”阶段,如何通过线下流量转化实现多元化经营成为关键。对于通过创业续签的“新港人”而言,这种低门槛商业形态正成为观察香港经济转型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