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图前,东虹桥集团产业发展事业部部长林文欢用三个数字勾勒出这里的区位优势:“1530”——1分钟驶入外环高架,15分钟抵达虹桥交通枢纽,30分钟直通上海市中心。这片占地86.6平方公里的区域,正以“大虹桥”之名,成为长三角连接世界的超级枢纽。
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载体,商务区日均客流量超110万人次,年航班起降量达42万架次,高铁班次密集如织。这里不仅是八方来客进入中国的首站,更成为全球企业布局亚太市场的战略要地。博世全球商业服务亚太区总裁舒马遥透露,其中国总部选址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正是看中这里“45分钟直达苏州生产基地”的区位效率,以及“从政策咨询到资源对接”的全链条服务。
数据印证着这种吸引力:临空经济示范区已聚集4000余家企业,其中外资占比达25%。2024年,在全球经济承压背景下,该区域经济总量逆势增长11.8%,外资企业贡献率达半数。博世集团的成绩单颇具代表性——去年中国区销售额达1427亿元,占全球总量的近两成。
服务体系的创新是另一大亮点。在虹桥国际人才服务中心,9大类近90项服务覆盖政务、就业、创业全场景。今年前8个月,该中心累计服务5.5万人次,其中外籍人士占比超两成。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正在破解国际化人才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当国际企业通过“大虹桥”走进中国时,本土企业也在此搭建起走向世界的跳板。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的AI工具,能根据企业需求智能匹配海外产业园区,提供营商政策、产业链数据等关键信息。今年以来,该中心已举办122场出海活动,促成3500家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安徽飞鹰汽车零部件与加纳陛下新能源的合资项目,正是通过这里的国际产业协作平台落地非洲。
这种双向流动正在创造新的产业生态。博世中国及亚太区企业传播副总裁蒋健观察到,过去是将欧洲成熟产品引入中国,如今更多创新技术从中国研发中心输出全球。“我们与中国企业既是竞争对手,更是合作伙伴。”蒋健说,当中国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技术走向世界时,博世希望成为技术输出的桥梁。
从“流量中心”到“价值枢纽”,“大虹桥”的蜕变折射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新特征。这里每天都在上演双重叙事:外资企业通过中国市场的深度参与实现全球布局,本土企业则借助国际资源完成技术跃迁。当高铁、航班与数据流在此交汇,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故事正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