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国内物价水平正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2025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4%,但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已连续四个月保持扩大态势。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9%,降幅较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环比价格由降转平,显示工业领域出现积极变化。
消费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食品价格成为主要拖累因素,8月猪肉价格同比降幅达两位数,鲜菜、鸡蛋等主要食品价格均出现环比下降。但非食品领域表现强劲,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5%,其中医疗、教育等服务价格持续上行,交通工具租赁费和旅游价格涨幅扩大。值得注意的是,金饰品、铂金饰品等工业消费品价格大幅攀升,反映出消费升级趋势加速。这种结构性变化表明,尽管整体CPI受食品价格拖累,但服务需求扩张和消费升级正在形成新的价格支撑。
工业领域价格信号积极向好。PPI环比结束连续八个月的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煤炭加工、黑色金属冶炼等上游行业价格由降转涨。从同比数据看,煤炭行业价格降幅收窄超过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行业降幅收窄近3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集成电路封装、船舶制造等新兴产业价格出现回升,工艺美术、营养食品等升级类消费相关行业价格同步上涨,显示产业结构调整正在产生积极效应。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物价走势具有"核心稳、结构优"的显著特征。核心CPI连续四个月扩大,反映出内需市场逐步回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PPI降幅收窄则表明,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成效显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提升。特别是新兴产业价格回升,为工业经济注入新动能,预示着工业领域复苏进程可能快于预期。
专家认为,后续价格走势将呈现差异化特征。消费市场方面,随着旅游、住宿等服务消费旺季常态化,服务价格或维持较高水平。工业领域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进一步优化行业竞争秩序,宏观政策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持续发力,叠加新兴产业需求释放,工业品价格降幅有望继续收窄。但需要关注的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可能带来输入性影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需政策持续发力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