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投资者瞩目的焦点,多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相继发布研报,表达对中国资产的积极预期。其中,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显著升温,配置意愿达到近四年来的最高水平。
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显示,超过九成与其交流的美国投资者明确表示计划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这一比例自2021年初以来首次出现。该机构研究团队指出,投资者兴趣不仅集中在指数型投资,对主题性机会的关注度也持续高涨。在配置方向上,资金流向正从传统的互联网和美国存托凭证(ADR)板块,逐步扩展至港股和A股市场,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及新型消费等领域成为重点布局方向。
推动这一趋势的因素多元。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中国在类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技术优势,使其成为全球投资者战略配置的必选地。同时,国内流动性环境改善以及全球资产多元化需求,进一步强化了投资意愿。值得注意的是,量化基金和宏观对冲基金更倾向于通过A股ETF和股指期货参与市场,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交易偏好来看,ADR仍是美国投资者的首选标的,港股次之,A股市场则位列第三。这一结构反映出国际资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仍处于渐进阶段,但配置范围已显著拓宽。
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乐观情绪并非孤立现象。8月22日,高盛发布报告称,中国股市近期上涨主要由散户资金驱动,但家庭金融资产中仅22%配置于股票及相关产品,潜在入市资金规模超过10万亿元。该机构认为,这一数据表明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存在调整空间,股市吸纳资金的能力依然强劲,尤其看好中小盘股票的表现。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市场注入信心。8月6日,汇丰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中国首席投资总监匡正表示,在政策利好下,对A股持积极态度,继续看好高质量成长板块。他引用万得数据指出,AI基础设施、AI推动方及AI应用方三类公司2025年盈利增速预计将显著提升,云业务收入有望在AI普及和国产替代趋势下加速增长。
国际大行的评级调整同样释放积极信号。今年3月,花旗将中国股票评级上调至“增持”,同时下调美国股票评级至“中性”,这一逆向操作凸显了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