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公开发文,对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的菜品制作方式提出质疑。他表示,近期与同事用餐时发现店内菜品多为预制菜,但价格并未因此降低,认为商家存在隐瞒行为,并呼吁相关部门出台法规,要求餐饮企业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这并非罗永浩首次针对预制菜议题发声。早在去年11月,他就曾通过微博表达类似观点,强调餐厅若使用预制菜却未明确告知消费者,本质上构成欺诈行为。他指出,即便菜品在安全性与口味上达到宣传标准,这种信息不透明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针对争议,西贝方面曾于去年8月通过官方渠道回应。当时,品牌联合创始人樊大卫在北京华贸门店拍摄视频,展示后厨操作流程。视频中明确表示,除主食类馒头、黄馍馍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外,其余凉菜、热菜及招牌菜品均采用明档现制方式完成。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西贝已在全国62个城市开设近400家门店,其中上海地区门店数量超过60家。品牌官网强调,其供应链体系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标准,中央厨房主要负责部分标准化产品的集中生产。
社交平台上,网友对预制菜的讨论呈现多元化态度。部分消费者提出定义争议,认为传统食材加工方式(如豆腐制作)与现代预制菜存在边界模糊问题。另有网友直言商场餐饮“缺乏锅气”,质疑电磁炉加热的预制菜品难以达到现炒水准,甚至有人表示因此减少外出就餐频率。
政策层面,预制菜行业规范正在逐步完善。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去年联合发布的通知,预制菜被明确界定为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同时排除了净菜、速冻面米制品、盒饭等品类。该通知特别要求餐饮企业推广预制菜使用明示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行业专家指出,中央厨房模式与预制菜存在本质区别。前者为连锁餐饮提供的净菜、半成品属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环节,而预制菜则面向更广泛的消费场景。随着监管政策落地,餐饮企业需在成本控制与信息透明之间寻找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