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房企生存压力加剧。在此背景下,新城控股近日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1亿元,同比下降34.82%;净利润8.95亿元,同比减少32%。尽管保持盈利状态,但营收利润双降的态势仍折射出行业寒冬对企业经营的严峻考验。
销售端疲软态势持续显现。报告期内,公司合同销售面积133.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59.08%;合同销售金额103.3亿元,降幅达56.15%。这种量价齐跌的格局直接冲击经营现金流,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2.8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0.88亿元骤降86%。若追溯至2022年中报,该指标高达74.3亿元,三年间现金创造能力呈现断崖式下滑。
债务结构优化与偿债压力并存的特征尤为突出。截至6月末,公司总债务规模532.66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占比27.3%,达145.39亿元。尽管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5.32个百分点至72.01%,但仍在行业警戒线之上。手持货币资金91.83亿元中,可自由动用资金约59.82亿元,与百亿级短期债务形成明显缺口。更值得关注的是,应付账款规模达389.77亿元,其中65亿元账龄超过1年,供应商款项支付压力持续累积。
在融资渠道方面,新城控股展现出多维布局。国际市场方面,母公司新城发展6月成功发行3亿美元优先票据,年利率11.88%,虽高于同期到期美元债4.625%的利率水平,但标志着民营房企境外融资渠道的重启。国内市场同步推进,6月"小公募"公司债获上交所受理,拟募资60亿元中36亿元用于偿还有息债务。8月发行的10亿元中期票据,票面利率2.68%创下新低,显示机构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
商业地产板块成为稳定器的作用日益凸显。上半年商业运营总收入69.44亿元,同比增长11.8%,物业出租及管理业务毛利贡献占比达77.06%。全国已开业174座吾悦广场,出租率稳定在97.81%的高位,租金收入64.79亿元同比增长11.8%。这种"住宅+商业"的双轮驱动模式,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运营效率呈现分化特征。销售毛利率从2023年的19.04%提升至26.85%,但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却从3.78%降至1.46%,反映出资产利用效率的下降。审计报告连续两年出现非标意见,2024年报更是包含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这为资本市场信心修复蒙上阴影。
土地储备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截至2024年末,公司土储中三四线城市占比达60%,面临资产减值风险。2025年前7个月合同销售金额119.90亿元,同比减少55.66%,销售面积降幅58.45%,去化压力持续加大。不过,商业地产板块1-7月总收入81.44亿元,同比增长11.22%,为整体业绩提供重要支撑。
实控人回归后的管理层调整引发关注。自2024年7月王振华重新参与公司运营以来,新城控股已完成多轮人事变动,包括副总裁、区域总经理等关键岗位更替。这种"父子兵"组合能否带领企业穿越周期,仍需时间检验。近期频发的合同纠纷案件,如包头项目工程款诉讼、苏州消防合同纠纷等,暴露出公司运营合规管理的短板。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同步推进。截至6月末,吾悦会员体系覆盖4917万人,20个广场试点付费会员系统。新建项目绿色覆盖率达100%,累计取得71项绿色认证,100座吾悦广场获评省级绿色商场。这些举措不仅提升运营效率,更助力企业ESG表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