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李录:从异乡学子到投资大师,如何将巴芒思想融入骨血并极致践行?

   时间:2025-09-10 22:11:19 来源:投资家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投资领域,巴菲特与芒格的名字如雷贯耳,许多人试图效仿他们的成功路径,但真正能将理念与实践完美融合的,却少之又少。李录,这位被查理·芒格称为“非同寻常”的投资人,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了何为知行合一。从一名初来乍到的异乡学子,到掌管百亿规模基金的领军人物,李录的故事,是投资智慧与人生哲学的双重写照。

李录与芒格的相遇,是他人生中的关键转折。初见时,芒格给人的印象是“疏离”与“心不在焉”,但言语间却蕴含着深邃的智慧。2003年的一次深度对话,让李录找到了方向。他向芒格详细介绍了自己投资过的、研究过的以及感兴趣的所有公司,并坦诚了自己的困惑。芒格一针见血地指出,李录的问题,实则是华尔街的通病——思维方式的局限。他鼓励李录跳出华尔街的框架,走一条不同的路,并表示愿意提供支持。这次谈话后,李录彻底重组了公司,模仿巴菲特与芒格早期的合伙人制度,开启了资本增长的飞速之旅,12年间资本增长超过20倍。

芒格的逆向思维,对李录影响深远。芒格认为,要过上幸福生活,先研究如何把生活搞砸;要理解企业如何壮大,先探究企业如何衰败。在股市中,他更关心的是为何大多数人会失败。这种“我只想知道我将来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里了”的思维,让芒格不断收集各行各业的失败案例,形成决策清单,以避免重大错误。李录对此深表认同,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投资哲学中。

李录的投资生涯,始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讲座。当时,他身无分文,对未来充满迷茫。巴菲特对投资的独到见解,让他眼前一亮,觉得“这事儿我也许能干”。从巴菲特那里,李录学到了第一个核心理念:像企业主一样思考。他认为,作为企业的所有者,财富将与企业的本质兴衰紧密相连,而非频繁交易。这种“坐着等”的投资之道,减少了交易成本,也降低了外界噪音的干扰。

李录强调,投资者必须认清自己属于哪一类人——是95%为交易而生的人,还是不到5%像巴菲特、芒格那样思考的人。他曾在老虎基金创始人朱利安·罗伯逊的办公室工作,那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不属于那95%。他更倾向于独自思考,像一名“调查记者”一样深入探究。

李录的投资案例中,添柏岚(Timberland)的投资尤为经典。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鞋业公司股价普遍下跌,添柏岚也不例外。但李录发现,这家年销售额近10亿美元的大品牌,竟无分析师覆盖。他深入探究,发现公司盈利能力强,几乎无需融资,且家族拥有40%股份,控制着98%的投票权,这让很多机构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公司卷入了一系列诉讼,股价暴跌。

李录进行了极致的尽职调查,阅读了所有法庭文件,发现管理层性格坚韧,被诉讼搞得心烦意乱后决定不再与华尔街沟通。他亲自跑到公司所在社区,甚至去教堂,与相关人员深入交流,了解公司历史。他还设法成为创始人儿子担任董事的董事会成员,以更深入地了解家族内部情况。经过这一系列调查,李录判断这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并下重注。结果,这只股票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涨了7倍。

然而,当李录在哥伦比亚大学分享这个案例后,他对学生的表现感到失望。当他提出最基本的问题时,整个教室只有一个学生举手,且答错了。他批评道,理论知识如果不通过实践去验证和运用,就毫无价值。他强调,投资者必须去做,去实践。

在后续的演讲和访谈中,李录反复强调了几个核心观点。他认为,机会成本是决策的核心。芒格和巴菲特做决策的方式是,如果已经有一件很棒的事情可以做,就对任何不如它的事情不感兴趣。这种思维方式让生活简化了很多。李录还引用巴菲特的“20个打孔位”理论,强调一生中只有有限的投资机会,必须对每一个决策都慎之又重。

李录认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唯一方法是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他让个人兴趣来定义自己的能力圈,因为热爱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无时无刻地去思考它,久而久之,就能积累起巨大的优势。他还观察到,优质的企业会产生很多积极的惊喜,而糟糕的企业只会一个接一个地制造麻烦。他以比亚迪为例,表示从2002年开始投资这家公司,十多年来,创始人和团队不断给他带来惊喜。

李录的投资风格非常专注。他将自己所有的投资都放在自己的基金里,从不涉足外部投资。他认为,研究别人对他来说机会成本太高,他始终专注于研究行业和具体的公司。因为他知道,只要坚持研究伟大的公司和行业,一生中总能抓住那为数不多的几次重大机遇。

在50岁生日时,李录写下了一段深刻的感悟。他表示,自己人生中很多时候本可以停下来或者长时间休息,但不知何故,内心告诉他不能那样,他只是不停地走。他认为,90%的成功在于“到场”。他还小心翼翼地避免那些他认为是“毒药”的情绪,如嫉妒、怨恨、仇恨、贪婪和自怜。他强调,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每隔五到十年,就必须对自己做出巨大的改变,有时感觉就像一次重生。他还表示,正在慢慢学习“减法”和“专注”的艺术。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