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余温尚未消散,北京世茂工三商场内,MUJI无印良品门店已悄然进入谢幕倒计时。店门口张贴的闭店公告显示,这家运营超十年的门店将于8月31日正式停业,店内随处可见的"闭店特惠"标识,为这场告别增添了几分萧瑟。
这家日本生活方式品牌的撤离并非孤例。据其母公司良品计画财报披露,2022至2024财年间,无印良品在中国大陆累计关闭30家门店,2025年前五个月又新增17家闭店记录。苏州泰华店、济南振华商厦店等标志性门店相继停业,上海浦江欢乐颂店更是在8月底同步拉下闸门。
曾经引领"性冷淡"美学风潮的无印良品,如今正面临多重挑战。电商平台的崛起、国产平替品牌的涌现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共同冲击着这个进入中国市场20年的品牌。其赖以生存的商业生态已发生根本性改变,曾经的中产消费符号正逐渐褪色。
今年3月,品牌邀请亚洲巨星金城武担任代言人,社交媒体互动量三天内激增300%,"金城武同款"单品在部分门店出现断货。但这场营销盛宴未能持续太久,产品质量问题很快成为新的焦点。8月广东省市场监管局通报显示,无印良品生产的不锈钢剪刀存在尖端锐利等安全隐患,被责令整改。
质量危机并非首次爆发。今年5月,苏州市监局披露其超声波香薰机存在端子骚扰电压问题;2023-2024年间,空气循环风扇、儿童T恤等产品因不符合国家标准屡遭处罚。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4日相关投诉达2407条,涉及家纺脱线、服装褪色、售后滞后等问题。
定价策略的争议始终伴随品牌发展。90元的剪刀、428元的电热水壶等定价,与其品质表现形成鲜明反差。这种"日本平价、中国轻奢"的认知差异,随着信息透明化逐渐消解。尽管自2014年起连续调价,但25%-30%的价差仍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市场竞争的加剧来自多个维度。名创优品、网易严选等本土品牌以性价比优势抢占市场,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则通过价格战持续分流客源。当无印良品引以为傲的极简设计被贴上"守旧"标签,其长期主义理念在追求质价比的消费浪潮中显得格格不入。
面对困境,品牌启动了系列自救措施。在关停低效门店的同时,每年保持40家左右的新店开设速度,并将标准店面积从800平方米扩展至1500平方米以上。2024年北京朝阳大悦城旗舰店达4950平方米,重庆观音桥店、长沙荟聚店等巨型门店相继落地。
业态创新成为突破口。农场概念店引入生鲜产品,宠物用品线瞄准新经济,自助拍照机、AR试衣镜等互动装置增强体验感。线上渠道建设同步加速,2022年入驻外卖平台后,即时零售业务显著提升经营效率,会员系统升级与促销活动持续强化用户粘性。
这些调整带来阶段性成效。2024年财报显示,新店扩张与成本控制实现增收增利,但利润增速已现放缓迹象。在精神内核与商业现实的拉锯中,如何平衡品牌调性与市场适应,仍是这个日本品牌在中国市场需要持续破解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