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近日在合肥落下帷幕,这场聚焦深空探测与经济融合的盛会,首次系统提出“深空经济”概念框架,并梳理出深空资源开发、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等十大产业方向。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月球、行星等深空探测活动常态化,人类对地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进入认知与资源并重的新阶段,预计到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突破万亿美元。
作为太空经济的延伸,深空经济以地外天体资源开发为核心,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科学探索等全产业链。与会专家强调,这一新兴业态具有前沿性、探索性等特征,其发展将推动航天产业从技术突破向经济赋能转型。大会期间,中方发起全球合作倡议,呼吁在地面监测、载荷搭载、数据共享等领域共建小行星防御体系,为地球安全提供保障。
我国在小行星探测防御领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科学家提出构建“监测预警-在轨处置-体系应对”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并计划实施动能撞击验证任务。该任务将通过撞击观测与联合评估,检验防御技术效果,为后续深空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商业航天的崛起为深空经济注入新动能。财通证券分析显示,当前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处于扩张期,卫星制造、火箭发射等环节存在产能缺口。随着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和低轨卫星互联网组网加速,产业格局有望迎来变革。2025年上半年,中国卫星成功发射5颗小卫星,中国卫通则建成覆盖“一带一路”的高轨Ka卫星互联网,服务范围覆盖全球95%海上航线。
资本市场对深空经济反应热烈。9月8日开盘后,商业航天概念股集体走强,顺灏股份涨停,上海沪工涨幅超7%。除中国卫星、中国卫通外,中科星图、上海沪工等企业也在深空探测领域展开布局。其中,中国卫通运营管理18颗商用通信卫星,中星10R、中星9C卫星的发射进一步巩固了其高轨卫星资源优势。
专家认为,深空经济将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从深空运输到深空旅游,从深空智能到深空文化,十大产业方向勾勒出未来经济版图。随着技术突破与资源开发深入,这一战略新兴领域有望重塑全球空间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