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央视调查直击:儿童软泥玩具藏剧毒硼砂,商家偷换概念牟利,孩子健康谁来守护?

   时间:2025-09-08 13:05:0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深夜,李女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妈妈,手好痒!"开灯后,她发现孩子手臂布满红疹,床头柜上那盒刚买的蓝色水晶泥散发着刺鼻的甜味。翻遍包装,只有卡通图案在笑,却找不到生产厂家和成分说明。

央视财经《财经调查》近期收到大量家长投诉,"刺鼻气味""皮肤过敏""三无产品"成为高频词。这些被投诉的对象,正是风靡校园的解压软泥——起泡胶、水晶泥、"假水",这些色彩斑斓的玩具正成为孩子们口袋里的"隐形杀手"。

记者暗访发现,小学周边的文具店里,软泥玩具是绝对的畅销品。"开学季天天断货,孩子就爱玩这个。"沈阳某文具店老板边收钱边说。他递来的"蜂蜜自制软泥套盒"包装上写着"纯净水、PVA、色粉",但被追问时却承认:"其实就是硼砂水,包装上不敢印。"

硼砂,这种成人中毒剂量仅1-3克、儿童误食5克即可致死的毒物,正通过"成型水""凝胶剂"等改头换面的名称潜入孩子手中。记者网购的套装中,"成型水"实为白色硼砂粉,某电商平台搜索"史莱姆硼砂粉",跳出的高纯度产品月销上万,却没有任何危险提示。

生产线上的操作更令人震惊。山东某玩具厂负责人邹总展示着堆满办公室的软泥套盒,笑着揭秘:"'泥趣多'是我们品牌,但打的是假公司名,检测报告?你要的话我能造。"记者送检的四款成型水,硼迁移量全部超标,最高达5712mg/kg,超国标19倍。

在这场监管与商家的"猫鼠游戏"中,商家发明了各种话术规避风险。郑州文具批发市场,老板娘的手推车上,"泥泥特工"硼砂水用果汁瓶包装,成分栏一片空白。"市场监督天天查,可孩子们就是买账啊!"她扯着嗓子喊。

太原一位店主指着标签上的"魔力水"直摇头:"谁敢写硼砂?早改名叫凝胶剂、定型液了。"成都批发商更坦白:"我们添加量肯定超标,所以包装绝不许出现'硼'字!"

皮肤过敏只是开始。硼砂可经皮肤吸收,长期接触会损伤肝肾、干扰生长发育。北京某三甲医院儿科医生接诊过玩软泥后持续腹痛的孩子:"硼化合物积累体内,可能造成慢性中毒,但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关联。"

物理风险同样致命。记者发现部分软泥混入磁力珠、小钢珠,模仿"珍珠奶茶"造型。而"注射器式"包装的起泡胶,针头尖锐足以刺破皮肤。更讽刺的是,某些套盒竟印着"无毒环保""食品级"字样,如同给毒苹果贴上有机认证。

面对乱象,家长可采取"望闻问切"四步排雷:看有无CCC认证、闻是否有刺鼻味、问清楚适用年龄、摸表面是否光滑。当前国标对硼迁移量的规定仅为推荐性标准(≤300mg/kg),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必须升级为强制性标准,并明确要求包装标注硼含量。"

执法模式也在进化。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近期尝试"穿透式监管":追溯电商店铺的实际发货地,端掉三处假冒文具仓库。"只下架网店不够,要打透产销链条。"办案人员强调。

实用指南:

立即检查玩具柜:

• 无厂名、厂址、合格证?立即丢弃

• 闻气味:刺鼻、甜腻?可能含甲醛/硼砂

• 查成分表:发现"硼砂""Borax"或成分模糊的,停止使用

选购硬准则:

• 认准CCC认证标志

• 优选知名品牌,避开9.9元包邮的"三无"套装

• 拒绝食品造型玩具,杜绝误食诱惑

安全玩耍须知:

• 玩后立即用肥皂彻底洗手,严禁接触口眼

• 3岁以下儿童禁用含小零件玩具,6岁以下慎玩软泥

• 皮肤破损、过敏体质孩子避免接触

当记者在济南某小学门口问玩水晶泥的孩子"知道这是什么做的吗",扎辫子的小姑娘扬起笑脸:"魔法水呀!"她掌心那团荧光粉的泥,正缓缓渗进指甲缝。孩子不懂硼砂的毒性,但成年人不能装睡。行业造假与监管滞后之间的灰色地带,不该用孩子的健康来填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