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仍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数据显示,中国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同时作为全球第二大服务贸易国、最重要的对外投资国及利用外资国之一,其经济韧性与开放活力持续显现。截至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规模突破6.16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4%;对外投资存量超3万亿美元,连续八年位居全球前三,占全球比重提升至7.2%。
支撑这一成绩的核心,在于中国构建的“系统集成式”开放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与产业链协同,中国将研发、生产、物流、营销等环节串联成有机整体,推动“买全球、卖全球”从企业单点突破转向全链条赋能。例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成为中国与全球贸易对接的“数字枢纽”,而公铁海空“多式联运”监管模式则实现了全程物流“一次申报、一单贯通”。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保税维修、市场采购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传统贸易注入新动能。
创新驱动成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以浙江义乌为例,当地小商品产业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网络的智能化转型。2024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18.2%,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9.2%;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额较2020年增长38%,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增幅近四成。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正从“薄利多销”转向“智造争先”,以创意和服务赢得全球市场。
合作网络的拓展同样功不可没。“十四五”期间,中国通过优化开放模式,深化与全球伙伴的联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启动、《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以及与全球南方国家自贸协定的升级,构建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框架。消博会、进博会、广交会、链博会等平台成为中外经贸合作的桥梁,而“一带一路”倡议的“软联通”“硬联通”“新联通”效应进一步凸显。2021年至2024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从2.7万亿美元增至3.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7%,占整体贸易比重提升至51.8%。
从5万亿到6万亿美元的跨越,中国用五年时间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增长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以更开放的制度设计、更澎湃的创新动能、更包容的合作姿态,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