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整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根据最新政策,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已上调20元,这一调整自今年3月公布后,各地正在陆续落实发放。以内蒙古为例,当地人社部门明确表示,国家调增的20元基础养老金将于9月至10月间完成补发,此前城镇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调整已在7月全部到位。
与城镇职工养老金调整不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调整存在地区差异。目前,仅有部分经济较强地区宣布了省级层面的额外调增。例如,上海将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月1555元,增幅达65元;北京紧随其后,调增31元至998元;江苏省则按不低于8%的比例上调省定最低标准。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虽宣布调增10元,但多数省份尚未出台省级补贴政策。
针对"地方是否会跟进调增"的疑问,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取决于地方财政承受能力。从已公布政策的地区来看,苏州、常州、郑州等经济较发达城市表现积极,而甘肃肃南县、陕西潼关县等中西部地区也加入了调增行列。不过,全国大部分地区目前仍以执行国家统一的20元调增标准为主,地方额外补贴的案例仍属少数。
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达5322亿元,覆盖1.8亿领取待遇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约为246元。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数据包含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若单独计算基础养老金,全国多数地区仍低于200元水平,以辽宁为例,调增20元后达到每月174元。
专家分析认为,基础养老金调整将呈现"小步快走"的特点,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调增。对于参保居民而言,提高个人缴费档次仍是增加养老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制,所有缴费均计入个人账户,退休后除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外,还可享受国家基础养老金及年度调增待遇,这种"存钱+补贴"的模式被认为比单纯储蓄更具保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