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大考中,多家上市系支付机构纷纷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据统计,包括拉卡拉、移卡、连连数字、国通星驿、嘉联支付、海科融通、合利宝及随行付在内的八家支付机构,已对外披露了上半年的经营情况。其中,拉卡拉作为A股上市公司,移卡和连连数字则在港股市场挂牌,其余几家则隶属于上市公司旗下的业务板块。
2025年以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内卷”现象依旧显著。在国内存量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交易规模增长遭遇瓶颈,机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从业绩数据来看,上述八家支付机构上半年累计营收约为92.68亿元。其中,仅有三家机构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同比双增长,而剩余五家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营收下滑。相比之下,跨境业务则呈现出持续扩张的态势,出海赛道逐渐变得拥挤。
具体来看,各支付机构的业绩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移卡、连连数字和国通星驿三家机构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均实现了双增长。移卡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6.42亿元,同比增长4%,净利润为4137万元,同比增长27%。国通星驿的营收和净利润则分别为14.12亿元和3.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和21.4%。
连连数字的业绩表现尤为亮眼,其上半年营业收入为7.83亿元,同比增长26.8%,净利润更是从上年同期的亏损3.5亿元转为盈利15.11亿元,同比大涨531.9%。连连数字在财报中指出,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经营性利润的同比大增以及连通公司股权处置带来的收益。
尽管拉卡拉在业内的营收规模仍保持着龙头地位,但上半年其营收和净利润却出现了同比下滑。具体来看,拉卡拉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6.5亿元和2.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1.1%和45.3%。同样出现“双降”的还有嘉联支付和随行付。嘉联支付的营收为9.49亿元,同比减少12.9%,净利润为8850万元,同比降65.6%。而随行付母公司高阳科技的半年报显示,其支付及数字化服务板块营收为8.01亿港元,同比减少10%,并出现8333万港元的亏损。
海科融通的营收为7.25亿元,亏损0.9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少亏了0.37亿元。合利宝上半年的营收则同比下降了40%,至3.74亿元。整体来看,各支付机构的业绩表现各异,背后反映了其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所面临的挑战。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支付机构业绩的分化主要源于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部分机构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采取了价格战或策略性投入,导致毛利率下降。而另一些机构则加大了科技领域的投入,虽然短期内可能对净利润造成拖累,但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竞争力。同时,随着国内支付市场的趋于饱和,套现被严格监管后,机构开始转向做“真商”,加剧了商户的争夺,价格战导致费率被持续压缩。叠加商户活跃度不足和消费复苏疲软,交易规模增长停滞。合规与风控投入的加大以及人力与技术运维成本的刚性上升,进一步压缩了支付机构的利润空间。
从各半年报披露的信息来看,收单规模的整体缩水成为部分机构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以拉卡拉为例,其上半年支付交易金额为1.96万亿元,同比下降9.2%。其中,银行卡交易金额为1.3万亿元,同比减少12.2%;扫码交易金额为0.66万亿元,同比减少2.6%。
然而,也有一些机构的交易规模保持了增长。连连数字境内支付业务总支付额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27.6%;境内支付业务总收入为2.11亿元,同比增长24.6%。国通星驿上半年累计实现支付服务交易规模约1.05万亿元,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呈现逐季环比提升趋势。这背后离不开机构在营销投入和获客能力提升方面的努力。
面对国内支付业务的“内卷”和同质化竞争,众多支付机构开始围绕“支付+SaaS”和“支付+AI”进行突破,寻找新的增长点。例如,拉卡拉将AI大模型注入商户服务平台,推出了商户AI钱包,重构了商户服务模式和交付方式。一些AI相关的生成式内容和智能体工具也成为支付机构提升商户服务质量的利器。
与参差不齐的境内支付业务相比,多数支付机构的跨境业务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拉卡拉上半年跨境支付交易金额达到371亿元,同比增长73.5%。新国都的跨境支付业务商户数量和交易金额也快速增长。连连数字作为全球支付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其全球支付业务支付交易总额达到1985亿元,同比增长94%。
在政策支持鼓励与全球经济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支付出海已成为上市支付公司寻求多元业务增长的新路径。然而,出海过程中也面临着各国监管差异、本地化运营难度和合规风险等挑战。对于初入赛道的机构而言,还需要在牌照资源积累、运营路线、市场选择和商户拓展等领域进行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