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的一端,老郑难掩兴奋之情,他对朋友说道:“看吧,叫你早点入手,现在后悔了吧。”9月1日,数据港股票开盘即一字涨停,而这一切早在老郑的预料之中。上星期五,他凭借精准的技术分析,果断买入了这支股票。目前来看,老郑的这次投资决策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老郑的成功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从技术层面来看,数据港近期的市场表现颇为亮眼,老郑凭借自己的技术手段,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机会。另一方面,运气也站在了他这一边。阿里巴巴发布的中期报告显示,其业绩超出了业界的预期,尤其是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6%,创下了三年来的新高。投资者们普遍认为,阿里巴巴在AI芯片领域的持续投入,终于开始收获成果。
受到阿里巴巴业绩的提振,相关概念股也纷纷走强。旋极信息、新华都、山子高科、荣联科技等多只股票均以涨停收盘,市场氛围一片乐观。
阿里巴巴的业绩超出预期,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不仅表明其转型和持续投入开始显现成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企稳向上的趋势。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阿里巴巴的业绩表现无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除了亮眼的业绩,阿里巴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同样引人注目。数据显示,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巴巴在AI基础设施及AI产品研发上的累计投入已超过1000亿元,未来三年还将投入3800亿元。与此同时,市场传闻阿里巴巴正在开发一款功能更为强大的新芯片,该芯片旨在服务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推理任务,目前正在测试中。
与阿里巴巴的业绩相比,华为的中报则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2025年上半年,华为实现营业收入4270.39亿元,同比增长3.95%,但净利润却同比大跌32%,仅为371.95亿元。尽管营收实现了增长,但利润的下滑仍然令人担忧。
然而,仔细分析华为的财务数据,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其持续增长的韧性。华为上半年的研发投入高达969.50亿元,同比增长9.04%,占收入比重达到22.7%,创历史新高。华为的研发人员占比也达到了54.1%,显示出其在研发方面的决心和投入。同时,华为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24.15%,现金流状况有所改善。
华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近十年来,其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1.25万亿元,涉及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5G-A、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基础技术和关键领域。有分析认为,华为每增加1元的研发投入,可能在3-5年内带来2.3元的新增收入。这种长期主义的战略选择,虽然可能会在短期内牺牲利润,但旨在确保核心技术的自主权、长远的产业链地位以及坚实的发展根基。
阿里巴巴和华为选择巨额投入研发并非偶然。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美国不断加大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力度。然而,中国企业并未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国产替代这一必由之路。虽然面临风险,但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例如,寒武纪的半年报显示其已成功实现盈利。阿里巴巴的业绩超预期也表明,研发投入正在开始收获成果。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国产替代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芯片、操作系统、云计算、数据库等产业链环节的国产化都迫在眉睫。华为、阿里巴巴、寒武纪等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列。随着更多的国内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链升级将充满希望。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产替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核心技术攻关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作为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也应分辨出哪些是真正致力于研发、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