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声音,将“反内卷”视为新一轮供给侧改革的延续,甚至称之为“供给侧改革2.0”。这种观点认为,反内卷与上一轮供给侧改革在核心矛盾上相似,均指向供需结构性失衡。然而,深入分析发现,本轮反内卷与供给侧改革在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两者面临的宏观环境和时代背景显著不同。供给侧改革时期,尽管需求有所回落,但房地产和出口领域仍展现出一定韧性。房地产经历去库存后进入上行周期,全球经济回暖也带动出口回升。相比之下,当前反内卷时期的需求不足问题更为严峻,人口总量减少和房地产供需形势逆转,加之关税战对出口的不利影响,使得需求侧面临双重压力。
其次,反内卷与供给侧改革在行业覆盖范围和性质上也有所不同。供给侧改革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等中上游传统行业,且以国企为主。而反内卷则覆盖上、中、下游多个行业,并向“新三样”、平台经济等新领域扩散,且以民企为主。这种行业分布的差异,使得反内卷在治理上需要更加细致和多元化的策略。
从原因来看,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应对“四万亿计划”等刺激政策退坡后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而反内卷则涉及更广泛的宏观和行业因素,包括房地产深度调整、经济增长动能转变、技术创新跳跃式发展、新兴产业集中度提升以及平台算法机制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反内卷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特征。
在实施路径上,反内卷与供给侧改革同样需要出清过剩产能、提振需求、促进行业并购重组和推动市场化退出,但在具体手段上有所不同。供给侧改革时期,更多借助行政手段实现去产能目标;而反内卷则更注重法治化和市场化手段,通过监管和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竞争,通过技术标准升级和提高准入门槛优化市场进入退出机制,并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从长期路径来看,供给侧改革主要聚焦短期供需再平衡,而反内卷则需要更加注重长效治理机制的构建。这包括加强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推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优化地方政绩考核体系、改革行业自律机制以及根据不同行业技术发展规律分类施策等。
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和工业品价格的变动是反映供需结构失衡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供给侧改革时期产能利用率显著下降,工业品价格也陷入长期负增长。而反内卷时期,尽管产能利用率和工业品价格也有所下降,但降幅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显示出当前经济环境更为复杂多变。
企业利润下滑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直接后果。供给侧改革时期,工业企业利润和利润率均出现显著下滑。反内卷时期,尽管工业企业利润也呈现负增长趋势,但利润率的下滑幅度更为显著,反映出当前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经营挑战。
反内卷与供给侧改革在核心矛盾上相似,但在宏观环境、行业特征、原因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需要采取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