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竖屏短剧《傩戏》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令众多网友感叹,通过这部短剧,他们仿佛品尝到了非遗文化的“细糠”,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家国情怀的深厚底蕴。
《傩戏》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精致的服装道具、新颖的剧情设计,更在于它深刻挖掘并呈现了非遗文化的精髓。该剧讲述了傩舞传承面临危机,沉睡千年的“傩神”被唤醒,决心捍卫民族文化瑰宝的故事。上线24小时内,其热度便突破了5000万,并登上了多个热搜榜单,甚至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至世界各地。
网友们对《傩戏》的讨论热情高涨,纷纷称赞其女主角的飒爽英姿、祭祀仪式的庄重神秘以及剧情的热血激昂。有网友表示:“老祖宗的文化这么酷!”“第一次觉得非遗不是遥不可及的老物件,而是能看懂、能共情、能追更的活态文化。”
事实上,《傩戏》只是近年来非遗短剧热潮的一个缩影。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被快节奏、强剧情的短剧所吸引,对简单重复的爆款套路逐渐厌倦,开始追求更有深度和质感的内容。非遗短剧,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新的表现形式,成功抓住了这一机遇,实现了“原地起飞”。
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发起的“万象短剧”计划,更是为非遗短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计划第一期便以非遗民俗文化为主题,鼓励创作者将非遗、民俗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打造出符合年轻观众审美的精品短剧。这不仅是一场传统文化的保卫战,也是短剧行业内容生态的一次重大升级。
在紧凑的叙事节奏和中式美学的神韵中,观众通过手机屏幕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沉默的非遗文化变得鲜活、生动、充满力量。过去一年里,多个非遗短剧成功出圈,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玉壶变身女孩开启归国之旅,《中华战舞》让潮汕英歌舞火出国门等。这些短剧不仅让非遗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让年轻人燃起了守护传统文化的热情。
非遗短剧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更多人看见”,更在于“让文化活起来”。从博物馆到手机屏,从小众到大众,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对于制作者而言,非遗短剧自带IP属性,适合进行衍生品开发、线下体验、跨界合作等长期运营,为作品带来了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多元的变现途径。
随着短剧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对优质内容的追求也日益迫切。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的成立以及“果燃计划”的推出,正是为了加强版权管理、提高短剧质量、支持优质制作方和创作者。在众多短剧题材中,非遗文化凭借其独特性和深厚底蕴,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非遗短剧的成功模式有望复制到地方特色文化等更有价值深度的领域。短剧市场将更加注重对文化的理解力、创新性的叙事能力和生态资源的整合能力,推动建设短剧行业的好内容标准:有文化、有温度、有深度。在这条“内容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新路径上,短剧行业正努力成为新一代的文化弘扬者和焕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