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金托管行业迎来新的监管风向,券商托管业务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今年以来,已有六家券商主动撤回了基金托管资格的申请,这一变化背后的推手是新规下托管业务准入门槛的大幅提升。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一波撤回潮与证监会今年4月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紧密相关。新规不仅将证券公司托管业务的净资产门槛由200亿元上调至300亿元,还增设了持续经营需保持50亿元托管资产规模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券商因硬性指标不达标而选择退出竞争。
托管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费率“价格战”愈发白热化。大墉资产总经理鲍瑞海指出,托管外包业务的费率内卷现象严重,整体费率持续下降,但这一业务类型实则对服务和投入要求极高,无论是技术系统的升级还是专业服务团队的运维,都需要巨大的成本支出。
面对这一现状,头部券商纷纷寻求转型,从单纯的托管服务向“托管+”综合服务模式迈进。国泰海通证券便是其中之一,该公司正在积极推动托管业务的综合化转型,不仅提供传统的托管基础服务,还增加了投资绩效分析、产品策略及风险监控等增值服务,并积极探索跨境服务,形成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华安证券则采取了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开与头部券商的正面交锋,专注于服务区域内的成长型私募,提供“陪伴式”服务。从产品设计合规咨询、新规政策解读,到“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再到产品清算阶段的高效清盘支持,华安证券的“托管+”服务深度融入客户价值链,形成服务闭环。
然而,托管业务的本质在于风险与效率的平衡,尤其是在私募基金这类业务场景复杂、时效性要求高的领域,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华安证券和国泰海通证券均表示,已将合规风控提升至战略高度,推动从“被动合规”向“主动风控”转变,建立了一套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动态风控体系。
尽管券商托管业务的风控水平有所提升,但“价格战”问题依然严峻。国泰海通证券相关人士表示,私募托管已成为红海市场,托管费率已明显低于合理水平,远低于公募基金。这不仅给中小型托管机构带来了盈利压力,也给大型托管机构带来了财务挑战,整个行业在风险控制能力建设上的持续投入存在不确定性。
在私募基金托管领域,极致的客户服务和响应速度成为托管券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睿亿投资在选择托管券商时,就尤为看重这两点。运营稳定性、技术系统、交易和估值系统,以及种子资金孵化与资本引入的支持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面对托管业务的新格局,券商们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如何在风险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依然是券商托管业务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