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南大33岁女教师离世,科研界痛失新星,青年学者心理健康何在?

   时间:2025-08-28 16:02:2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学术界的一隅,一颗璀璨的新星骤然陨落,令无数同仁扼腕叹息。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东思嘉,这位年仅33岁的科研精英,不幸离世,其生命旅程戛然而止。

东思嘉的学术生涯堪称传奇。自2010年考入南京大学以来,她便以卓越的才华在地质学领域崭露头角。201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荣获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提名,该奖项每年仅授予不超过五名地质学领域的佼佼者。次年,她远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并于2019年获得地球科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东思嘉于2023年加盟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担任副研究员,后转至能源与资源学院,晋升为助理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她的研究聚焦于海洋碳封存与无机碳循环等前沿领域,成果丰硕,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并入选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

然而,这位被誉为“地学鸿雁”的青年才俊,却在事业的巅峰时期骤然离世。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在收录她的一篇子刊时,于致谢部分沉重宣布了她的离世消息,合作者们纷纷表达深切哀悼,愿她的精神永存。

关于东思嘉的离世原因,外界猜测纷纭。有知情人士透露,她可能因个人原因选择轻生,与工作无直接关联。然而,也有网友指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职称评定、项目竞争等压力巨大,东思嘉曾坦言“回国后最大的挑战是平衡学术理想与现实考核”,这些压力或许对她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东思嘉的悲剧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学术界光鲜背后的沉重与挣扎。在悼念的氛围中,更多年轻学者开始发声,揭露自己面临的相似困境。SCI指标的重压、非升即走的残酷制度、以及那些永远不敢发送的辞职信,成为他们深夜文档中的共同笔触。一份在高校青年教师互助群中流传的匿名调查表显示,78%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持续性焦虑,而真正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仅占3%。这一数据与某顶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年度报告形成鲜明对比,该中心全年接待量中,青年教师群体占比不足5%。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系统性困境正在对下一代学者产生深远影响。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发现,高校导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学生的抑郁指数高度相关。东思嘉生前指导的博士生在纪念文章中透露,她曾反复告诫学生“千万别学我”,但自己却深陷于凌晨三点回复邮件的习惯无法自拔。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结构性改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出的“学术休整期”制度允许教师每六年申请一次带薪学术假,浙江大学设立的“学科交叉缓冲岗”则为转型期学者提供3-5年的考核豁免期。这些举措虽微小,却为制度人性化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截至发稿时,南京大学尚未就东思嘉离世一事发布官方讣告或详细说明。我们呼吁学校尽快向公众通报相关情况,并给予东思嘉家人诚挚的慰问。同时,东思嘉的悲剧应成为全社会的警示,让我们共同关注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存状态,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愿东思嘉老师安息,她的学术贡献与精神将永远铭记于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