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联合国大楼内,一场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盛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植物医生生物多样性项目研讨会’”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植物医生及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共同发起,标志着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
植物医生投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征程,源自一次心灵深处的触动。2015年,公司创始人解勇在中国科学院丽江高山植物园考察时,被纳西族老人木老爷关于青刺果的讲述深深打动,意识到高山植物与当地社区生活的紧密联系及其无可替代的价值。此后,傣族对石斛兰的栽培、哈尼族对跳蚤草的运用等丰富的民族植物文化,进一步坚定了植物医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决心。
解勇强调:“植物医生用十年的时间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是生态的财富,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理念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不谋而合,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植物医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丽江高山植物园内,项目建立了濒危珍稀植物资源收集圃和野生高山花卉保护基地,成功收集了500余种种子和1000余种活体植物,繁育出超过10万株植物,其中包括50多种珍稀濒危物种。这一努力不仅缓解了物种濒危的压力,还有效恢复了5590亩的高山生态环境。
项目的社区参与模式尤为引人注目。在西双版纳大卡老寨和巩丙新村,村民们积极参与跳蚤草的种植,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300亩,直接经济收益超过312万元。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精油深加工和生态旅游等产业链的发展,使女性受益比例高达50%。村民们凭借对当地植物的深厚了解,为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持。
植物医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创新实践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理事长颜江瑛评价道:“植物医生以公益和责任为初心,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企业发展,以创新为动力,实现了可持续模式的可复制和推广。”植物医生不仅在高山植物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如石斛兰系列护肤品,实现了从保护到创新的良性循环。
此次项目的成功实施,展示了“国际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社区”多方协同模式的有效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了全球视野的指导,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提供了技术支持,植物医生则发挥了资金和市场转化的优势,社区村民则通过实践经验为项目注入了活力。这一模式不仅在国内具有示范作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