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消费领域价格动态呈现出积极态势。
具体来看,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由降转升,从上月的下降0.1%转为上涨0.4%,同比则保持持平。值得注意的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且这一涨幅已连续三个月扩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方面,环比虽下降0.2%,但降幅较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这是自3月份以来环比降幅的首次收窄;同比则下降3.6%,降幅与上月持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指出,7月份CPI的环比上涨主要受服务和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的推动。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6%,对CPI环比上涨的贡献率超过六成。这一增长得益于提振消费政策的持续实施以及“6·18”促销活动后的需求回暖。同时,扣除能源后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也上涨了0.2%。然而,CPI的同比持平则主要受食品价格下降的影响,同比下降1.6%。
核心CPI的同比涨幅达到自2024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为0.8%。其中,金饰品和铂金饰品价格分别上涨显著,同比分别增长37.1%和27.3%。服务价格也同比上涨0.5%。尽管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同比下降,但降幅已分别缩小至近34个月和28个月的最小值。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核心CPI的持续回升反映出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的逐步改善。
在PPI方面,董莉娟表示,7月份的环比下降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和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天气导致建筑项目施工进度放缓,建材需求减少;同时,水力发电的增加也减少了电煤需求。受此影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价格环比下降。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导致部分制造业价格下降。
然而,随着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和适时加力,部分行业的供需关系有所改善,价格呈现出积极变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重点产业产能治理的推进,以及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都对相关行业的价格回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实施也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升级类消费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拉动了部分行业价格的上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认为,从PPI数据来看,最近几个月PPI环比降幅的持续企稳改善,反映了政策发力见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竞争秩序建立健全以及内需逐步抬升等多种积极变化。他强调,价格的环比走势更多地反映了季节性、短期性变化和波动,而同比走势则更多地反映了长期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
温彬还指出,近期各方的表态和举措表明,“反内卷”将成为下半年政策的重点。短期来看,“反内卷”将从供应端重塑行业供需结构,特别是对于产能过剩且利润率低的行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有助于缓解供需矛盾并推动物价回归合理区间。然而,中长期来看,物价能否持续回升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执行与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