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扩内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消费领域价格动态呈现出积极态势。
具体而言,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实现了0.4%的环比增长,结束了前一个月的微降趋势,同比则保持稳定。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且这一涨幅已连续三个月扩大,显示出内需政策的积极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CPI的环比增长主要受服务和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其中,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6%,对CPI的整体涨幅贡献超过六成。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提振消费政策的持续实施以及“6·18”促销活动后的需求回暖。同时,扣除能源后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也实现了0.2%的上涨。
尽管CPI同比保持稳定,但食品价格的同比下降1.6%对整体指数产生了一定的下拉作用。这一降幅主要受到上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然而,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的上涨趋势,显示出消费市场的逐步复苏和内需政策的积极效应。
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方面,7月份环比下降0.2%,但降幅较上月收窄了0.2个百分点,这是自3月份以来的首次环比降幅收窄。同比方面,PPI下降3.6%,降幅与上月持平。董莉娟指出,季节性因素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对部分行业价格产生了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部分行业的供需关系有所改善,价格呈现出积极变化。传统产业正在经历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则快速成长,相关行业价格同比有所回升。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深入实施也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认为,PPI数据的环比降幅持续企稳改善,反映了政策发力见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内需逐步抬升等多种积极变化。他强调,价格的环比走势更多地反映了季节性、短期性变化和波动,而同比走势则更多地反映了长期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则表示,近期各方表态及举措表明,“反内卷”将成为下半年政策重点。他认为,“反内卷”政策将从供应端重塑行业供需结构,特别是对于产能过剩且利润率低的行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有助于缓解供需矛盾,推动物价回归合理区间。
尽管短期内“反内卷”政策为价格修复创造了窗口期,但中长期来看,物价能否持续回升仍具有较强不确定性。温彬指出,这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执行与协同。能否真正实现“企业盈利改善—经济内生动力增强”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内需能否得到有效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