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已成为区块链和数字资产领域备受瞩目的趋势。RWA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世界的各类有形与无形资产转化为数字代币,实现资产在数字世界的可交易性。
RWA概念的兴起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17年,ICO(首次代币发行)的兴起与乱象促使STO(证券型代币发行)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在于将现实世界的金融资产以代币形式在区块链上发行和交易。随着探索的深入,RWA逐渐涵盖了更广泛的资产类型,不仅限于证券型代币,还包括大宗商品、发票、碳信用等非证券型资产的代币化。
RWA的迅猛发展得益于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崛起。DeFi展示了区块链在金融活动中的巨大潜力,而RWA被视为连接传统金融与DeFi的桥梁。多家海外银行和资产管理巨头纷纷入场,布局代币化存款、债券、外汇、基金等领域。RWA涉及的资产类型也日益丰富,从房地产、知识产权到应收账款、大宗商品乃至文物,这些原本难以快速流通的资产通过代币化变得可拆分、可交易。
香港作为积极拥抱数字资产业务的地区,近年来在RWA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2年,香港发布了《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明确提出推动金融创新和资产代币化的战略方向。随后,香港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代币化证监会认可投资产品的通函,为代币化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监管框架。2024年,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启动了Ensemble代币化沙盒,汇丰银行、恒生银行、蚂蚁数科等机构开始在沙盒内进行概念验证测试。
RWA的广阔前景吸引了众多市场机构的参与。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认为,RWA能够激活非流动资产的流通性,降低投资门槛与交易成本,提升透明度与安全性。这些优势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布局RWA领域,同时政策环境的友好也为机构参与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RWA的实践中,资产确权、链下同步、跨境结构设计以及链上治理等难点仍需克服。当前多数RWA代币化项目涉及跨境要素,若无完整的跨境托管和法律适配机制,容易引发权责不清的问题。盲目上链也存在风险,如果企业对代币化背后的价值模型、责任边界和法律适配没有足够认知,反而可能导致新的合规压力与兑付风险。
尽管如此,RWA在内地也已取得一定进展。基于新能源、充电桩、光伏等资产的RWA项目相继落地,越来越多的市场机构参与其中。然而,由于境内外监管差异,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RWA的门槛并不低。企业需要在境外搭建特殊目的载体(SPV),通过境外SPV间接取得境内RWA底层资产的权益后,在香港法律框架下确权,方可开展RWA融资。
内地企业在探索RWA代币化融资路径时,需厘清资产合法性与跨境结构的合规可行性。同时,在涉及链上资金募集、收益分配、回购安排等环节时,应避免以技术包装规避本地监管要求。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共同主席于佳宁强调,RWA代币化虽为全球趋势,但其金融属性更接近传统资本市场逻辑,企业如无充分准备,仅依靠中介包装与外部推动,极易陷入结构不清、兑付风险与监管冲突的困境。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参与RWA也需谨慎。肖飒提醒,投资者应避免参与非法或无监管的平台,依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制定投资策略,杜绝盲目跟风行为。同时,由于外汇管理、身份审查和资本项下资金流动的限制,内地居民直接参与香港RWA市场仍不具备合规条件。
总体来看,RWA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新兴数字金融的桥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在实践中仍需克服诸多挑战,包括资产确权、跨境监管、技术安全等方面。对于内地企业而言,探索RWA代币化融资路径需充分准备,审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