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云天励飞正式公布了其在港股市场的上市申请,这一举动距离其科创板上市仅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尽管在科创板有过一段辉煌的上市历程,但持续扩大的亏损似乎让云天励飞不得不寻求新的融资渠道。
云天励飞,全称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便专注于AI推理芯片的研发设计及商业化。该公司凭借对AI算法及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成功推出了面向企业级、消费级、行业级三大类应用场景的领先NPU驱动AI推理芯片相关产品及服务。这一完整闭环的实现,让云天励飞得以在AI多元场景中快速迁移。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中国AI推理芯片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1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62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94.9%。预计在未来几年,这一市场将继续以53.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9年将达到13830亿元。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云天励飞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自然备受瞩目。
招股书显示,云天励飞在中国市场相关收入统计中排名前三,同时在NPU驱动的AI推理芯片相关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中排名中国前二。这一成绩无疑是对云天励飞实力的最好证明。
然而,尽管在科创板上市时风光无限,云天励飞的市值却从高峰时的430亿元跌至如今的202亿元,跌幅超过53%。这背后,是云天励飞持续扩大的亏损。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云天励飞实现收益分别约为5.46亿元、5.06亿元、9.17亿元;但同期经调整亏损却分别为3.13亿元、3亿元、3.83亿元,累计亏损达到9.96亿元。
面对这样的困境,云天励飞选择积极布局“A+H”战略,寻求在港股市场的融资机会。公司表示,尽管此前在科创板的募资尚未使用完,但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研发投入和股份支付需求,新的融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在业务方面,云天励飞近年来也在积极拓展新的应用场景。2024年,公司以1.8亿元收购了智能穿戴设计企业岍丞技术,新增了消费级场景业务。这一收购不仅让云天励飞得以将AI能力融入智能可穿戴产品,如耳机、手表及AR/VR设备,还为其带来了4.04亿元的新增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44%。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云天励飞在业务上有所突破,但其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却持续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的日常经营可能还需要依赖外部融资来支撑。因此,港股市场的上市申请对于云天励飞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融资机会。
在股权结构方面,云天励飞的创始人陈宁及其全资拥有的明德致远合计控制公司约25.01%的投票权,是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群体。这一股权结构为云天励飞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