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消费投资领域迎来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动。国民汽水品牌大窑的创始人王庆东突然宣布,将公司85%的股权出售给了美国私募巨头KKR,这一消息瞬间震动了整个消费投资圈。就在数月前,大窑还坚决否认了赴港IPO的传闻,坚称专注于经营发展。如今,创始人的这一举动无疑让创投圈大惑不解。
与此同时,良品铺子也宣布引入新的控股股东。武汉金控旗下的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以14.9亿元的总价,从三大股东手中接过良品铺子29.99%的股权,正式成为公司的新主人。红布林创始人徐薇早已将公司控制权交给转转集团,而永辉超市也遭遇了名创优品的63亿元股份收购,叶国富因此成为了永辉的新掌舵人。
然而,就在一些消费企业选择“卖身”的同时,消费企业的上市热潮也在持续涌动。2025年以来,茶饮品牌如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等纷纷在港股上市,甚至出现了一天三家消费企业同台敲钟的壮观场面。八马茶业、卡游、遇见小面等众多企业也在排队上市,A股市场同样不再沉寂。瑞幸咖啡、喜茶、星巴克的供应商恒鑫生活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而“智能影像第一股”影石创新也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首日总市值便突破了700亿元。
消费类企业为何集中在2025年上市?这或许与其急于抓住难得的“上市窗口期”有关。近年来,由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消费类企业在A股上市之路坎坷。仅在2023年,就有33家消费类公司撤回A股上市申请。然而,今年以来,受益于内地及香港监管机构持续推进资本市场相关领域改革,以及多项支持消费企业上市的政策出台,消费企业上市的窗口期似乎终于到来。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教授王小毅指出,消费类企业IPO预期变好,意味着服务消费、新消费、供应链提效等领域的企业上市将获得支持,投资人退出的确定性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也可能因此提升。实际上,多家风投机构的投资人透露,他们今年正在与被投企业共同商议是否适合上市,并督促适合的企业启动上市计划。
然而,并非所有消费企业都能顺利抓住这一窗口期。一些企业面临着回购、对赌等资本方的压力,急于寻求出路。例如,IFBH就面临着对赌协议的压力,若公司未能在2026年12月31日前成功上市,其创始人需按12%年化回报率回购股份。同样,卡游也面临着类似的协议压力,若上市失败,不仅要赎回优先股,还要赔付高额利息。
在无法抓住上市窗口期的情况下,选择“卖身”(被并购)或许也是消费企业的一条出路。国雄资本董事长姚尚坤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消费企业需要通过整合并购来实现规模扩张和资源整合。尽管有些消费企业可能无法通过上市实现资本化,但仍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和业务发展。
从数据来看,近两年消费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不乐观。各大白酒企业纷纷释放出“稳字当头”的信号,而零食赛道的各大品牌也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困境。例如,“瓜子一哥”洽洽食品近期发布的半年业绩预告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最差业绩;良品铺子也预计上半年将亏损1亿元至1.3亿元。在此情况下,一些消费创业公司更是难以为继,网红蛋糕品牌“熊猫不走”就在2024年宣布倒闭。
在此背景下,如今依然火爆的“网红品牌”大窑汽水在否认IPO后转身“卖身”KKR,良品铺子也从上市到“卖公司”仅经历了五年半的时间。有机构预测,2025年将是“并购大年”,并购交易将成为企业优化资产、重塑增长曲线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证监会也发布了诸多利好并购重组的政策,推动并购市场的活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其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一直备受瞩目。然而,中国消费企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特征,这成为其迈向全球巨头的一道关卡。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消费企业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上市或并购已成为消费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引擎,而对于一部分消费创新企业而言,“卖身”或许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