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经历了一场戏剧性的波动。在连续多日的上涨后,7月28日,市场突然迎来大面积回调,多数主力合约价格下跌,部分商品甚至触及跌停板。
焦煤、玻璃、焦炭、纯碱、工业硅和碳酸锂等热门品种的主力合约在当日收盘时均跌停。其中,焦煤跌幅超过11%,玻璃下跌9%,纯碱和工业硅跌幅也均超过8%。氧化铝和多晶硅的跌幅也分别超过了6%和5%。这一轮回调伴随着持仓量的显著下降和资金的流出,市场氛围瞬间由热转冷。
回顾7月初以来,受“反内卷”政策影响,商品市场看多情绪高涨,多个品种价格连续攀升,部分品种涨幅惊人。然而,这种非理性上涨很快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国内商品交易所迅速采取措施,对市场进行有效降温,通过发布风险提示和限制交易额度等手段,抑制了过度投机行为。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此轮回调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预期推动下的短期过快上涨透支了市场预期,交易所的及时监管帮助市场回归理性。同时,宏观情绪的波动和政策驱动的基本面改善之间的时间差也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在大宗商品市场回调的带动下,A股市场中的煤炭、钢铁等顺周期板块也遭受重创。煤炭开采指数和普钢指数分别下跌2.61%和1.16%,部分个股跌幅更是超过8%。
为了稳定市场,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自7月10日起连续发布风险提示,涉及多个热门品种。7月25日,进一步的限制措施出台,焦煤和碳酸锂主力合约的单日开仓量被严格限制。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
尽管交易所连续出手降温,但市场成交量仍然保持高位。7月28日,期货市场总成交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5690万手。然而,与上周相比,成交金额已经有所回落。这表明,尽管市场交投热情仍然较高,但投资者的谨慎情绪已经开始显现。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大宗商品市场仍将面临高波动性。工业硅、多晶硅等品种的基本面边际走弱,价格预计将以高位宽幅震荡为主。而焦煤等黑色金属产业链在短期情绪修复后,价格可能存在反弹驱动。玻璃和纯碱等品种则可能继续承受下行压力。
在当前全球供需平衡体系再塑造的历史性阶段,大宗商品市场的高波动性将成为新常态。这种特征既源于战略资源的重新定价,也与供应链成本抬升、资本博弈加剧以及全球经贸政策的不确定性有关。
尽管短期内市场波动较大,但从中长期看,政策刺激下的估值上修仍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多数大宗期货品种有望在政策推动下延续反弹修复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