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险股市场迎来了一波显著上涨行情,引发了广泛关注。截至7月28日A股收盘,保险板块表现抢眼,以3.50%的涨幅位居市场前列。
具体来看,新华保险在这一波上涨中尤为突出,涨幅超过4%,并在盘中刷新了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的涨幅也分别超过了3%。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同样不甘示弱,涨幅均超过2%。
港股市场上的保险股同样表现出色。友邦保险的涨幅超过了4%,而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的涨幅也均超过3%。新华保险在港股市场上的涨幅一度超过了7%,同样创下了历史新高。涨幅居前的认购证也全部来自保险行业,其中中国平安的3只认购证更是实现了翻倍。
这一波保险股上涨的背后,与预定利率的调整有着密切关系。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召开了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专家们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随后,多家保险公司迅速响应,宣布自9月1日起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降至2.0%,分红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的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则为1.0%。
对于这一调整,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分红险预定利率的下降幅度略超市场预期,旨在推动保险行业发展浮动收益型产品,优化业务结构,实现更好的资产负债管理。他指出,随着传统险预定利率的下降,分红险有望迎来发展窗口期,同时投研能力强、分红水平高的保险公司将更具竞争优势。
上半年保险业保费收入的亮眼表现也为保险股的上涨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达到3.7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其中,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均实现了同比增长。从单月表现来看,6月人身险公司的原保费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6%,延续了高增长势头。
在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已相继披露了上半年保费收入数据。数据显示,新华保险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1212.62亿元,同比增长23%;中国太保则实现保费收入2820.08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太保寿险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9.7%,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银保渠道在上半年也展现出了巨大的价值贡献。以太保寿险为例,其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4.6%,新保业务保费收入同比增长更是高达90.2%。这一数据表明,银保渠道正在成为保险公司拓展业务、提升保费收入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报季的临近,市场对于上市险企的业绩表现也充满期待。国泰海通非银金融团队预计,2025年上半年上市险企个险新单将有所承压,但银保新单有望实现大幅增长。同时,分红险的转型加速推进也将有助于改善负债成本。在可比口径下,新业务价值(NBV)有望延续增长态势。
在财险方面,该团队预计上半年上市险企财险保费将缓慢增长。尽管车险受新车销售波动和车均保费下降的影响导致增速放缓,但非车险业务的“报行合一”以及头部险企优化业务结构将有利于承保盈利的改善。巨灾损失的减少、头部保险公司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以及积极推动费用率压降等因素也将推动财险公司上半年综合成本率的改善。
保险股市场的这一波上涨行情不仅反映了市场对于保险业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也彰显了投资者对于保险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信心。随着预定利率的调整和保费收入的持续增长,保险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保险股市场表现出色,但投资者仍需保持理性。在投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财务状况以及市场前景等因素,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