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工业大模型落地挑战:数据质量、模型幻觉与定制化适配成关键

   时间:2025-07-29 00:23:22 来源:时代周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话题备受瞩目。从生成式AI到实体智能机器人,再到工业操作系统与行业大模型,AI正逐步打通从底层设备到中层系统,再到顶层决策的完整链条。

麦肯锡调研数据显示,今年初评选出的全球17座“灯塔工厂”中,AI在制造成本、生产周期及缺陷率等方面带来了超过50%的改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工厂的顶级应用案例中,判别式AI占据了77%,而生成式AI的应用仅占9%。

咨询巨头Gartner预测,到2029年,中国将有60%的企业将AI融入其主要产品和服务,使之成为核心营收的驱动力。然而,AI从实验室走向实际生产线,还需克服三大难题:高质量数据获取难、模型幻觉问题不容忽视,以及场景适配难以规模化。

高质量数据是AI模型能否在工业场景成功应用的关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指出,海量且高质量的数据是提升大模型泛化能力的基础。随着技术的发展,模型训练所需的数据集规模迅速膨胀,对数据的数量、多样性及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业领域因其广泛的分类和复杂的生产流程,数据结构和质量差异显著。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工业领域包含41个大类、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复杂性较高。因此,数据清洗、预处理和校验成为工业AI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海琴在大会上表示,许多企业虽在IT层面积累了大量数据,但在操作技术(OT)层面的数据积累仍显不足,特别是在设备加工、运输和装配等底层环节。她强调,数据治理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在组织机制上为数据要素注入真实业务价值。

工业场景对AI模型的容错率极低,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或经济损失。AI幻觉,即模型生成看似合理但实则错误的内容,是工业AI应用中必须克服的问题。谢海琴指出,控制幻觉风险需从提升数据质量与行业理解、引入外部知识体系、以及建立模型校验机制三方面入手。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正探索将幻觉风险前置治理。范式集团高级副总裁柴亦飞表示,工业决策场景对可靠性要求极高,因此公司引入决策模型,通过工程逻辑和业务规则对模型输出进行约束校验,以降低幻觉风险。

工业领域的大模型不仅要实现“广覆盖”,更要实现“深穿透”。谢海琴解释,无论是流程工业还是离散工业,每个细分行业的工艺流程都高度专业化,这意味着平台型企业必须基于深刻的行业理解进行定制化适配。

卡奥斯自身的发展路径证明了这一点。起源于离散制造业的卡奥斯,通过深度服务家电、电子、电脑等产业,积累了扎实的工业基础,并拓展至其他离散制造门类。在“工业具身智能”领域,定制化同样是穿透场景的关键。

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赵万秋表示,具身智能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自动化效率,更在于支撑柔性制造趋势。随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提升,生产流程正变得更加柔性化。优艾智合构建的具身智能系统,通过智能机器人及其调度系统,实现了物料在不同生产节点间的智能流转与动态调整。

算法层面的适配挑战同样显著。柴亦飞指出,每类场景的数据结构和特征差异巨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公司会对模型进行“封装”式的适配,确保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模型调用方式、输入输出接口都能满足特定需求。

第四范式(06682.HK)的垂直模型更偏向任务导向型,例如在制造环节中的产量需求预测,模型的任务是根据当前的多维数据输入,预测未来的生产需求。这种预测类应用更贴近广义智能决策,而非纯粹的语言生成。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