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婴幼儿辅食行业的领军企业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氏控股”)正式向北交所递交了IPO申请,并已收到相关问询函。此次IPO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募集资金来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品牌推广及项目推广等多方面的发展。
成立于2014年的英氏控股,专注于婴幼儿辅食领域,旗下拥有“英氏”、“舒比奇”、“伟灵格”及“忆小口”等多个知名品牌,其中“英氏”品牌自2008年创立以来,已在婴幼儿辅食市场连续三年销量领先。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即便是行业领头羊的英氏控股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近年来,中国母婴市场,特别是婴幼儿食品领域,竞争愈发激烈。国际品牌如亨氏、嘉宝、小皮等持续深耕国内市场,而国内新锐品牌如窝小芽、秋田满满、宝宝馋了等则依托线上渠道优势迅速崛起。三只松鼠推出的儿童零食品牌“小鹿蓝蓝”也在2024年实现了7.9亿元的营收。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英氏控股的业绩增长速度已有所放缓。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3亿元、17.6亿元、19.7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7.4%、35.7%、12.3%;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亿元、2.2亿元、2.1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4.9%、87.7%、-4.4%。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2.3%至5.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微增5.4%至8117万元。
面对市场竞争,英氏控股计划通过上市募集资金3.34亿元,用于多个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其中,7169.43万元将用于湖南英氏孕婴童产业基地(二期)创新中心建设项目;4820.32万元用于婴幼儿即食营养粥生产建设项目;9405.80万元用于品牌建设与推广项目;7281.49万元用于产线提质改造项目;4718.60万元用于全链路数智化项目。
尽管上市被视为英氏控股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但公司仍需面对和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代工模式可能带来的质量管控风险。英氏控股虽然拥有自主生产的婴儿米粉和卫生用品,但部分辅食、儿童食品、营养食品及少量婴幼儿卫生用品则采用代工模式生产。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来自代工模式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56.31%、53.68%、63.53%。
代工模式在婴幼儿辅食行业中较为普遍,但也可能引发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挑战。公开资料显示,英氏控股的部分代工企业曾出现过质量问题。例如,2023年上半年,英氏控股向辽宁晟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购的佐餐油曾被检出酸价不合格;而负责生产米饼、泡芙等产品的佛山象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也因排放超标被罚款。这些问题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并在2023年12月对英氏控股进行了问询。
除了代工模式的风险外,英氏控股高营销低研发的情况也备受关注。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线上渠道营收占比分别高达64.16%、66.45%、69.69%。过度依赖线上渠道导致营销成本高昂,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5.04%、34.26%、36.5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公司的研发投入则显得不足。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552.98万元、921.24万元、1714.83万元,研发费用率仅为0.43%、0.52%、0.87%,远低于同行2.03%的平均水平。
业内专家指出,高营销费用虽然能在短期内拉动营收,但长期依赖可能导致成本攀升、利润空间受挤压。同时,研发投入不足将影响产品创新,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功能性升级的需求。在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缺乏技术壁垒和差异化产品可能使英氏控股面临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