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青海干热岩:点燃地下“地火”,新能源未来能否因此改写?

   时间:2025-07-24 15:20:06 来源:碳迹追踪者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青海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格桑花绚烂绽放,映衬着一片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景象。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一片荒凉之地,中国石油的干热岩开发试验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数台钻机发出雄浑的轰鸣声,它们正努力穿透地下3000米的坚硬岩层,目标是触及温度超过200℃的地下热库。

这项工程远非普通的油气钻井可比。如果把地下的高温岩层比作一口永不熄灭的地火炉,那么干热岩开发便是在不依赖地下水的前提下,巧妙地利用这把地火,将其转化为清洁的电能或热能。对于青海这个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但煤炭资源匮乏的省份来说,这座地火炉或许将成为改写能源格局的关键。

干热岩,这个被长期低估的地下宝藏,如今正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宠儿。它埋藏于地下3000米以上,温度超过150℃,犹如一块巨大的天然电池,储存着地球形成时的无尽热能。仅在青海地区,已探明的干热岩资源量就相当于1.2万亿吨标准煤,足以满足全国4000年的能源需求。

然而,干热岩的开发并非易事。传统地热开发依赖于地下热水,但在青海的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匮乏,热水资源有限。因此,干热岩开发需要采用更为复杂的技术,包括人工造储层、高温流体循环等,这些技术的难度远超常规油气开发。尽管如此,干热岩的潜力仍然令人瞩目。它不受气候影响,碳排放极低,还能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形成互补,为能源供应提供稳定保障。

在青海的这片试验田上,中国石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里的地层复杂多变,从冻土层到砂岩、花岗岩,岩层硬度高、裂隙少,给人工造储层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地下3000米处的高温高压环境也对钻杆和钻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面对这些难题,中国石油的团队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用三年的时间在柴达木盆地打了12口勘探井,采集了2000多组岩芯样本,绘制出了首张青海干热岩热储分布图。

有了这张详细的地图,项目团队开始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攻关。他们研发了耐低温高强度钻杆和改进后的钻头设计,使得在花岗岩层的钻进速度大幅提升。同时,他们创新性地使用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造储层,这种方法既能高效造缝又不会破坏岩层结构。他们还设计了一套闭式循环系统,让流体在地下循环时不接触外界,避免了热量散失。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无数次的尝试,青海项目的试验井终于传来了好消息。2023年12月,首口试验井成功实现了“取热不取水”的目标。注入的二氧化碳在地下3000米处吸收热量后返回地面,温度高达180℃,成功带动了一台1兆瓦的发电机满负荷运转72小时。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在干热岩开发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青海项目的成功不仅是一口井的突破,更是一次从0到1的跨越。然而,要真正打开新能源的新空间,还需要解决成本、生态保护和可复制性等问题。目前,干热岩开发的成本仍然较高,但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扩大,成本有望在未来五年内大幅降低。同时,项目团队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问题,划定了严格的红线以确保不对地表生态造成影响。中国石油已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全国干热岩资源潜力评估工作,计划绘制全国热储地图,将青海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多地区。

站在青海试验项目的观景台上,远处的雪山与蓝天交相辉映。钻机的轰鸣声中蕴含着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地下3000米的地火,更来自人类对清洁能源的不懈追求。青海的干热岩开发或许不会立刻改变所有人的生活,但它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地球本身蕴藏的取之不尽的热能。当这把地火被点燃时,它不仅能温暖高原的冬天,还能为中国能源安全增添一份坚实的保障。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