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国新办发布会上,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详细解读了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的情况。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然而,进口总额为8.79万亿元,却出现了2.7%的下降。
吕大良司长指出,这一进口增速的下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际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尤为显著。他进一步分析,作为我国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宗商品约占进口总值的30%,其价格波动对进口增速有着重大影响。今年上半年,原油、铁矿砂、大豆等关键商品的进口均价同比跌幅均超过10%,这直接导致了整体进口增速被拉低2.7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吕大良司长也提到了积极的一面。他强调,在观察进口情况时,不仅要关注增速,还要留意其走势,既要考量价值量,也不能忽视实物量。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内需的扩大,进口趋势逐渐趋于稳定。特别是在第二季度,进口实现了增长,且这种增长主要由实物量的增加所驱动,是实实在在的增长。
工业生产的平稳增长为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带来了回升。据吕大良司长介绍,近两个月来,我国制造业PMI连续回升。在第二季度,高端机床和电子元件的进口增速较第一季度分别加快了13.9个百分点和7.7个百分点。
同时,市场销售的回升也拉动了部分消费品的进口增长。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推动,前5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较第一季度有所加快。在第二季度,食品烟酒类和文化娱乐类消费品的进口增速较快,分别增长了8.8%和10.8%,日化用品的进口也增长了3.1%。
吕大良司长还提到了我国对最不发达国家实施的零关税政策。自去年12月1日起,我国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今年上半年,我国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他透露,下一步,我国还将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零关税政策,旨在利用中国的大市场带动各国共同发展。
吕大良司长强调,中国作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超大规模市场,人口众多,当前正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开展提振消费的专项行动。随着中国市场的持续扩容和开放大门的越开越大,中国的进口将更多地惠及世界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