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外资押注固态电池赛道:瑞银2025年Q3重仓11家企业,4家30亿市值公司成焦点

   时间:2025-11-08 03:14:22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追求,正推动固态电池赛道成为全球资本的布局焦点。在这场技术变革中,国际投行瑞银集团于2025年第三季度在A股市场完成了一次战略性投资,重仓买入11家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其中4家市值不足30亿元的公司直接进入其前十大股东名单。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资本对产业前景的判断,更揭示了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路径。

瑞银的投资版图覆盖产业链全环节。在装备领域,上海电气凭借全链条核心专利和400Wh/kg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商业化计划成为焦点,其半固态电池设备市场占有率已突破30%。材料环节的天力锂能作为全球最大锆源供应商,2025年高纯度纳米氧化锆产能将达1万吨,直接对应电解质生产需求。设备商科恒股份则通过"材料+装备"双轮驱动策略,获得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订单,其干法电极设备适配全技术路线的特性更吸引巴克莱、JP摩根同步加仓。

全球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日本丰田主导的硫化物体系以高离子电导率见长,但需解决有毒气体问题;欧美企业青睐的聚合物体系成本低廉,却受限于常温导电性能;中国选择的氧化物体系循环性能优异,正通过海目星等企业的双线布局实现突破。这家企业同时拿下氧化物路线4亿元量产订单和硫化物中试线设备交付,印证了多技术路线并行的战略价值。

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节奏存在明显差异。氧化物电解质已实现百吨级量产,可满足1GWh以上电池需求;硫化物和卤化物仍处中试阶段。设备领域成为突破关键,科恒股份的干法电极设备可降低30%生产成本,杭可科技推出的全固态电池试验设备则集成了加压、加热、充放电功能。材料创新方面,珠海冠宇350Wh/kg的固态电池样品接近产业化门槛,星源材质的氧化物电解质已实现量产。

车企的量产时间表成为产业发展的倒计时器。多家主机厂将2026-2027年定为固态电池上车节点,这要求供应链在此前完成技术验证和产能建设。瑞银等资本选择此时布局,正是看中市值30亿级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技术壁垒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中科院专家张涛指出,技术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氧化物+聚合物"和"硫化物+卤化物"的组合方案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产业格局呈现新旧势力共舞的特征。宁德时代重点布局硫化物路线但预计商业化需5年以上,比亚迪采取多路线并进策略。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新兴企业通过技术专注快速切入市场,德新科技向清陶能源供应的模具产品已占其精密制造业务30%。产业链合作模式不断创新,联泓新科与卫蓝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专注关键功能材料研发。

产业化进程仍面临多重挑战。中科固能董事长吴凡透露,硫化物生产线60%-70%的设备需定制改造。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测算,全固态电池成本仍是液态电池的5-10倍,这意味着初期只能应用于高端市场。技术稳定性方面,固液混合电池虽已进入市场,但全固态电池的稳定供应仍需时间验证。这些现实问题提示资本市场需调整对产业化速度的预期。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