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近期迎来重要时刻,沪指年内第二次收盘站上4000点整数关口。这一关键点位不仅承载着市场记忆,更被视为判断行情性质的重要参考坐标。从技术形态看,4000点恰好处于2007年6124点与2015年5178点两大历史高点的延长线位置,若能形成有效突破,或将开启新一轮上升通道。
回顾历史数据,相同点位呈现截然不同的估值特征。2007年首次突破4000点时,市场整体市盈率达40倍,市净率3.92倍;2015年二次突破时,市盈率降至18倍,市净率2倍;而本次突破时,市盈率约17倍,市净率进一步压缩至1.53倍。这种变化反映出市场结构发生深刻转变,资产质量显著提升。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1月6日,沪市整体市盈率16.41倍,其中主板14.90倍,科创板67.53倍,显示不同板块估值分化加剧。
与海外市场对比,A股估值优势依然明显。当前美股三大指数平均市盈率维持在30倍以上,较A股高出近一倍。若这种估值差持续存在,随着A股国际化进程加快,估值水平向成熟市场靠拢并非不可能。但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单纯依靠资金推动的估值扩张难以持续,2015年杠杆牛市的教训仍历历在目。
推动指数上行需要双重动力:既需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改善,也离不开估值水平的合理提升。当前市场平均市盈率接近17倍,虽处于合理区间但难言低估。若2026年企业盈利增速能保持向好,即便指数维持当前水平,估值水平也有望回落至15-16倍的更安全区间。
从筹码分布看,3000-4000点区间经过十多年震荡,已形成密集成交区,一旦有效突破将转化为强支撑位。但挑战5000点需要更坚实的基础,既要盈利增长支撑估值,也要市场制度完善消除结构性矛盾。监管层近期强调的"慢牛"理念,正反映了对市场健康发展的期待——通过盈利驱动代替资金驱动,实现指数稳步上移。
当前市场环境与过往已有本质不同。随着注册制全面推行,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000家,指数编制方法也经历多次优化。这些变化使得简单对比历史点位失去部分参考价值,更需要关注指数背后的盈利质量与估值结构。数据显示,沪市主板估值已接近历史低位,而科创板保持较高估值,显示市场正在形成新的定价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