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酒都”到“动力电池之都”:宜宾如何借新流域经济领跑西部?

   时间:2025-11-07 21:58:0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拓展流域经济”这一全新命题引发广泛关注。重要河流沿线城市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部分城市已率先受益,位于中国西部的“长江第一城”宜宾便是典型代表,在“流域经济”领域探索出独特路径。

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即将迎来“宜宾时间”,以“新视野·新生态·新机遇”为主题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将在宜宾盛大举行,这已是宜宾第四次举办这一世界级行业盛会。这不仅标志着宜宾“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地位得到公认,更意味着一场重塑中国西部乃至全球产业地理的变革正在加速推进。

宜宾从依赖“酒都”名片的西部四线城市,跃升为全球绿色能源版图上的产业地标,其发展历程引人深思。在内陆腹地能否孕育全球产业浪潮、“流域经济”边界何在等问题,都能从宜宾的发展中找到答案,答案既藏于长江水中,也体现在其生产的动力电池里。

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遵循着靠近海洋即靠近世界市场中心的逻辑,“海岸线经济”由此形成,在中国版图上划出沿海与内陆的产业分界线。长江作为“黄金水道”,传统使命是将内陆资源与初级产品输送至下游出海口岸,这构成了传统流域经济的“被动输出”逻辑,宜宾也因此面临发展困境。

“十三五”初期,宜宾产业以“一白(白酒)一黑(煤炭)”为主,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路径依赖问题。同时,科教资源匮乏,全市仅有两所高校、2.5万名在校大学生,缺乏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人才与创新短板严重束缚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雄心。这不仅是宜宾的难题,也是广大中国内陆三四线城市在旧有全球化分工体系下的共同困境。

然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战略回调。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双碳”目标引领绿色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核心要素发生根本转变,“知识”与“技术”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算力”与稳定清洁的“绿电”战略价值凸显。内陆地区区位条件被重新评估,土地、能源、环境容量优势凸显,一批内陆城市迎来“换道超车”机遇,有机会在绿色能源、先进制造等新赛道构建“产业生态流域”。

在此背景下,宜宾做出具有远见的战略抉择。2019年,宜宾与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签约,将自身命运与全球能源革命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深度绑定。为确保产业突袭成功,宜宾进行全方位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专业化动力电池产业集聚区;创新办学和建设运营模式建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优化组建10亿元人才基金;率先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利用四川丰富水电资源提供稳定廉价零碳“绿电”,放大成本与环境优势。

持续数年的努力取得革命性成果。“十四五”时期,宜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百亿,研发经费投入显著增加,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4万人。2024年,宜宾动力电池产量占全国的16%以上、全世界的10%,每生产10块动力电池就有1块来自宜宾。

产业动能转换带来经济数据变化。2024年,宜宾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是“十三五”末的1.5倍,连续四年稳居四川省第二位,并连续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产业色调从“黑白”增添了绿色标签。

宜宾的突破不仅在于引进龙头企业构建生产制造能力,更在于实现了从单一制造基地向现代产业生态高地的跃迁,完成发展“三级跳”。第一跳是以会兴业,强化“软实力”优势。2022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落户宜宾,通过连续举办,宜宾从产业“地理坐标”转变为“信息坐标”“思想坐标”和“规则坐标”,成为行业技术、规则的引领者与制定者,从输出产品转向输出“软实力”、解决方案与游戏规则。

第二跳是育林成生态,超越单一“链主”。引入宁德时代只是序曲,宜宾围绕“链主”企业,精准吸引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集聚,构建高效本地化协同生态。累计引进动力电池上下游配套项目120余个、协议投资超2000亿元,规划产能300GWh,已建成180GWh,形成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成为全国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如今,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汇聚众多核心企业,绿色动能融入“4+4+4”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

第三跳是锁定未来,从应用端反哺创新源。宜宾宣布国内首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试制线即将投用,抢占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制高点。顶尖科研力量持续入驻合作,为宜宾注入智力活水与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宜宾通过扩大本地应用场景,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创造需求市场,发布“电动宜宾”工程实施方案,本地整车制造企业凯翼汽车也规划宏伟目标,形成战略闭环,向产业“创新源头”与“价值高地”蜕变。

宜宾的探索实践了“新流域经济”发展范式,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宜宾答案”。传统流域经济基于物理空间线性输送,内陆城市常陷价值洼地。宜宾的“新流域经济”将发展“活水”转向知识流、技术流、资金流和数据流,使内陆地理劣势转化为新优势。

过去科教资源匮乏是内陆城市短板,宜宾大力推进建大学,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还启动“江源行动”计划,培育高端人才生态系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宜宾通过耦合“动力电池产业生态、世界级大会平台、高水平大学城”三大要素,构建高能级价值空间,产生强大磁场效应,吸引众多企业和机构主动嵌入产业创新网络,区域竞争转向生态系统竞争。

“新流域经济”与国家战略大盘联动,成为推动全局发展关键支点。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宜宾崛起改变区域内部“中心 - 外围”结构,形成网络化发展新格局,为“双核”提供绿色供应链保障,疏解功能压力,优化产业分工,增强城市群协同性、供应链韧性和整体竞争力。同时,宜宾实践呼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证明西部腹地可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实现换道超车,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国家“双碳”战略中,宜宾打造的千亿级绿色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是重要落点。其利用四川清洁水电生产的“零碳电池”,是中国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履行国际减排承诺的硬件基石,与国家发改委战略目标高度契合。

从“中国酒都”到“世界动力电池之都”,宜宾的蝶变表明,在“新流域时代”,决定城市和地区命运的,不再是与海洋的物理距离,而是其在全球创新网络、产业价值链与知识创造体系中的深度、高度与丰度。一块块从长江首城启程的电池,输送着绿色未来能量,也传递着坚定发展信念与崭新经济地理范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