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羽著经到明清茶馆,中国茶文化绵延千年,早已成为东方人生活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随着“茶+万物”的创新模式兴起,现制茶饮行业正以全新姿态融入新一代中国人的日常消费场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过去二十年,现制茶饮行业经历了从粉末冲调到连锁标准化,再到原料品质升级的三次重大转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国30个代表性品牌门店总量突破13.1万家,其中蜜雪冰城以4.38万家门店位居首位,规模相当于第二名古茗的四倍。从区域分布看,广东省以超8.2万家门店成为“奶茶第一大省”,广州市单城门店数超过1.4万家,接近河北省全省总量。
行业集中度低但寡头效应初显,头部品牌通过全国布局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中小品牌则依托区域优势生存。报告指出,当前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转向系统化竞争,2014-2019年门店数量指数级增长,2020年后增速明显放缓,2022年新增注册量同比下降41.2%,标志着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消费者结构的变化成为品牌竞争的关键变量。女性消费者占比达60%,18-35岁的90后与00后构成核心客群,月均收入集中在3000-10000元区间。消费场景方面,线下体验仍是主流,但年轻女性群体对线上点单的接受度更高。决策要素中,食品安全、健康属性和价格水平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三大因素,不同年龄与性别群体表现出差异化偏好。
商业模式上,加盟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头部品牌通过抽佣机制构建盈利模型。以古茗为例,其广西一线样本店单月营业额约22万元,毛利率超50%,净利润约3万元,回本周期约13.4个月。蜜雪冰城则凭借价格优势实现规模效应,但较低的产品毛利导致加盟商回本周期延长至21.1个月,月营收低于14万元时可能超过三年。
产品创新领域,行业陷入“创意过剩、差异稀缺”的困境。2025年上半年,10个头部品牌共推出277款新品,但在乳品、茶基底、水果等原料组合上高度同质化。头部品牌通过“哑铃型创新结构”维持竞争力,即集中资源进行上游研发,下游由中小品牌实现产品扩散,供应链企业则通过产能溢出赋能行业整体创新。
营销层面,品牌联名策略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2025年1-7月,TOP10品牌联名次数同比下降41.2%,影视综艺类IP成为首选,游戏与动漫IP份额逐年下降。与此同时,蜜雪冰城“雪王”、茶百道“丁丁猫”等自有IP的价值上升,通过跨平台传播与内容共创构建长期品牌资产。
数字化与智能化成为行业提效的核心抓手。在供应链环节,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实现原料匹配与成本优化;门店营建领域,“智慧工地”体系通过高清摄像头、AI算法和SaaS管理平台,实现施工过程标准化与可追溯。产品制作环节,自动去皮机、智能出茶机等设备显著提升效率,例如青提去皮工序从15分钟缩短至1分钟,制茶环节人力需求从3人减至1人。
出海成为品牌扩张的新方向。东南亚凭借地缘文化优势成为首选市场,截至2025年6月,近20个中国品牌在该区域布局,甜啦啦印尼单国门店突破百家。欧美市场则通过高客单价与文化输出打开空间,纽约、洛杉矶等地形成“中国茶饮一条街”,品牌以东方美学叙事重塑消费认知,单杯售价达6-10美元,是国内的三倍。
资本市场方面,一级市场在2025年出现回暖迹象,二级市场热度持续回升。港股成为主要上市阵地,蜜雪冰城市值与营收远超其他品牌,形成独立梯队;古茗与霸王茶姬构成第二梯队,茶百道、沪上阿姨等位于第三梯队。尽管资本热潮有所退去,但行业回归本质的趋势明显,产品力与供应链仍是竞争的核心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