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了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三季度例会,会上保险业专家围绕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展开深入讨论。专家指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0%,而最高值设定为2.0%,两者差距仅0.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多位券商保险分析师认为,此次研究值基本符合预期,未触发行业定价利率调整条件。
根据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当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比研究值高出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两个月内完成新老产品切换。回顾此前调整历程,2025年一季度例会上研究值为2.13%,首次低于2.25%水平;二季度研究值降至1.99%,触发调整机制,导致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5%下调至2.0%。
方正证券研究所许旖珊团队分析认为,近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回升,带动预定利率评估值降幅收窄。预计2025年四季度研究值将接近1.75%,2026年行业可能重新讨论定价利率调整问题。另一券商分析师则表示,当前市场普遍预期十年期国债利率快速下行可能性较低,2026年研究值或稳定在1.9%附近,若利率上行,研究值甚至存在微幅上调可能,因此明年触发调整机制的概率较小。
预定利率下调对保险公司负债成本产生显著影响。华源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主要险企新保单负债成本已有效降低,国寿和太保的负债成本同比下降至2.4%至2.5%,新华保险打平负债成本降至2.98%。随着2025年新一轮预定利率下调实施,保单打平负债成本有望继续下行,行业利差损风险将进一步缓解。监管引导下,2023年至2024年传统险预定利率上限从3.5%降至2.5%,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从2.5%降至2.0%,推动行业产品结构加速转型。
分红险正成为人身险市场主流产品。2025年预定利率切换完成后,分红险凭借"保底+浮动"的收益模式确立绝对优势地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指出,这种模式既帮助险企降低负债成本,又为客户保留获取更高收益的空间,是行业转型的必然方向。不过他也提醒,分红险销售对代理人专业能力要求更高,未来市场表现可能出现分化。
从产品竞争力来看,银行5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1.3%,而分红险1.75%的定价利率具有明显保底优势,加上产品收益率存在向上浮动预期(一般演示利率为3.5%或4%),较2.0%预定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仍具吸引力。许旖珊团队预计,资金成本大幅下降的效果将在明年集中显现,新定价利率产品(2.0%传统型人身险、"1.75%+"分红险)的资金成本有望控制在2%左右。
利率环境改善也为行业转型提供助力。截至9月末,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年初上行约25个基点,有效缓解了行业资产负债匹配压力。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分红险转型力度远超往年,随着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全年人身险行业新单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推动存量负债成本稳步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