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8日,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迎来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签约仪式。在东盟峰会期间,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升级议定书》。这一协议的达成,不仅为双方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更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向世界传递了维护多边自由贸易的坚定信号。
此次升级协议涵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九大领域,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向更高水平的规则对接迈进。根据世界银行研究,配套贸易便利化措施的软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使贸易拉动效益和经济增长收益提升一倍以上。这一数据印证了3.0版协议的战略价值。
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一家榴莲加工厂,工人们正对分类完成的榴莲进行初步清理。这个场景折射出中国—东盟贸易的深度融合。自2002年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贸易额从2010年的2928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9111亿美元。3.0版协议的签署,将推动这一数字再上新台阶。
供应链互联互通成为3.0版的核心议题。协议明确提出构建安全、稳定、畅通的区域供应链体系,涵盖物理基础设施、海关通关、标准互认等关键环节。以数字经济为例,协议不仅包含电子发票、无纸化贸易等便利化措施,还涉及数据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前沿领域。这些条款将帮助企业应对供应链中断风险,提升区域产业链韧性。
绿色经济合作是另一大亮点。协议设立环境产品和服务条款,确定可再生能源、可持续交通等八个优先合作领域。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达3859亿美元,东盟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旺盛。双方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协议的绿色条款将为这些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型开放成为3.0版的显著特征。协议首次将标准规制互融、竞争消费者保护列为独立章节,推动双方在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开展标准共建。新制定的在线消费者和旅游消费者保护规则,将营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些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的转变。
从2004年启动"早期收获"计划到如今3.0版落地,中国—东盟自贸区经历了三次重大升级。每次升级都紧扣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从货物贸易自由化到服务投资便利化,再到数字绿色经济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这种渐进式升级模式,为发展中国家间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