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分拆”一词在医疗器械领域愈发频繁地被提及,成为行业发展的显著趋势。当地时间10月14日,全球医疗健康巨头强生集团在发布第三季度财报的同时,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分拆其骨科业务,并计划将新公司命名为DePuy Synthes。
财报显示,强生集团第三季度营收达239.93亿美元,同比增长6.8%。其中,创新药板块作为支柱业务,全球销售额达155.63亿美元,同比增长6.8%,占总销售额的六成以上。在肿瘤领域,血液肿瘤治疗药物达雷妥尤单抗(Darzalex)表现尤为突出,第三季度销售额高达36.7亿美元。医疗科技业务作为强生的第二大板块,第三季度全球销售额为84.30亿美元,同比增长6.8%。其中,心血管业务营收增长13%,主要由电生理产品驱动;视力领域表现强劲;而骨科业务因业务转型短期扰动,仅增长3.8%。
从全年业绩来看,强生集团前三季度共实现营收696.29亿美元,同比增长5%。其中,创新药和医疗科技分别实现收入446.4亿美元和236.7亿美元,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基于强劲的业绩表现,强生集团上调了2025年营收预期,预计将达到935亿美元至939亿美元,较此前预期上调约3亿美元。
此次分拆骨科业务并非强生集团的首次重大战略调整。早在2023年,强生便已将消费保健业务分拆为健而优(Kenvue)。此次骨科业务的分拆,是强生持续优化业务组合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增强每家公司的战略和运营重点,进而推动利益相关者价值。强生集团表示,分拆后,DePuy Synthes将成为规模最大、最全面的骨科公司,在主要类别中占据领先的市场份额。
根据规划,强生集团将探索多种途径分拆骨科业务,目标是在18至24个月内完成。在分离过程中,公司计划继续按照当前战略运营业务。数据显示,骨科业务在2024年的销售额约为92亿美元,约占强生总营收的10%。强生集团预期,分拆将提高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率,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为确保新骨科公司的顺利运营,强生集团已任命纳马尔・纳瓦纳(Namal Nawana)担任DePuy Synthes的全球总裁。纳瓦纳在强生任职超过15年,曾担任强生DePuy Synthes脊柱业务的全球总裁,并历任Alere、施乐辉的CEO,以及Sapphiros的CEO兼创始人,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分拆完成后,强生集团预计将在六个关键增长领域保持领导地位,其创新医学和医疗技术部门将涵盖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心血管、外科和视觉。这一战略调整,与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领域巨头们的分拆或出售部分业务以增强竞争力的趋势不谋而合。
从奥林巴斯剥离相机业务,到GE将医疗业务独立为上市主体,再到3M拆分医疗保健业务成立Solventum Healthcare,巨头们最初给出的理由是剥离非医疗业务,聚焦优势主业。而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愈发密集,理由也转变为锁定高利润,维持股东利益最大化。全球排名前三的骨科巨头捷迈邦美(Zimmer Biomet)选择出售其脊柱和牙科业务,美敦力打算拆分糖尿病业务,西门子医疗打算出售诊断业务,赛默飞世尔打算出售诊断部门的部分业务,碧迪医疗则向沃特世公司出售了生物科学和诊断部门。
在全球骨科设备市场,强生的DePuy Synthes、史赛克(Stryker)、捷迈邦美等公司是头部的制造商。这些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方面表现突出,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增长。今年以来,骨科巨头们纷纷加强了对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例如,强生于今年7月发布了一款名为VIRTUGUIDE™的AI驱动骨科手术系统。据初步临床反馈,早期使用该系统的外科医生报告每台手术平均节省约30分钟的时间。10月7日,捷迈邦美宣布已斥资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完成对全自主手术机器人公司Monogram Technologies的收购,旨在进一步扩大其在骨科机器人领域的产品组合,增强市场竞争力。史赛克在2013年以17亿美元收购了当时排名第一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公司Mako Surgical,近年已推出一系列机器人产品并实现商业转化。美敦力在2018年以16.4亿美元收购Mazor™Robotics公司,获得了Mazor™X手术平台,其Mazor骨科手术机器人在近年已成高端领域热销产品。
与此同时,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也正处于爆发阶段。据Frost&Sullivan预测,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这一趋势,无疑将为全球医疗器械领域的巨头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