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规落地:为平台经济“祛魅”,让消费远离“傍牌”“刷单”“低价”之害

   时间:2025-10-15 21:06:1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日常生活中,不少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困扰:网购时,看到一款与品牌商品几乎一模一样的“同款”,买回来却发现商标上多了一个字母,材质和做工也相差甚远;在电商平台,被成排的“好评”和“销量过万”的数据吸引下单,到手后才发现质量不佳,原来这些数据背后藏着一条庞大的刷单灰色产业链,让人真假难辨;还有那些“2万毫安14.5元包邮”的充电宝、“1元奶茶”的促销活动,看似诱人,却让人心里犯嘀咕……针对这些现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给出了有力回应。

新修订的法律针对平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新问题,制定了更为细致的条款。例如,针对“傍名牌”现象,新规明确将“设置他人商标为搜索关键词引人误认”列为混淆行为,直击电商平台“蹭流量”的乱象;对于“刷单好评”问题,新规不仅禁止组织虚假交易、虚假评价,还要求平台建立不正当竞争举报机制;对于“低价内卷”现象,新规对低于成本价销售且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查处,让法律有了更明确的“牙齿”。

无论是商标“搭便车”造成的混淆,还是“低价内卷”背后对产品质量的牺牲,本质上都是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这些行为扭曲了市场的真实信息,让消费者在虚假的环境中做出错误决策,同时也让守法经营的商家在“劣币驱除良币”的环境中举步维艰。

以“低价内卷”为例,看似诱人的低价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成本。比如,无CCC强制认证的充电宝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而“1元奶茶”和“0元购”等促销活动,则迫使商家“不参与促销就失去流量”,对中小经营者造成不合理压榨。短期内,消费者可能觉得“薅到了羊毛”,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会扼杀行业的创新动力,导致低价低质、服务打折等负面效应,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需要强调的是,反不正当竞争并非禁止竞争,也不是“一刀切”地禁止低价促销,而是要让竞争从“以价换量”转向“以质取胜”,摒弃违背市场规律的手段,引导行业走向良性竞争和高质量发展。当企业摆脱无序的价格战,才能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中。例如,光伏行业在治理“内卷”后,头部企业得以将更多利润用于新技术研发,加速了行业的技术升级。

当然,立法的完善只是第一步,新规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的执法落实。这要求市场监管部门主动作为,加强监督,确保法律真正发挥作用。同时,也呼吁各大平台和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让“评价”真实反映产品情况,让“原创”得到尊重,让“优价”代表品质,只有这样,市场竞争才能回归以质量和效率为本的正确轨道。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