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浦发银行发布重要公告,披露持股比例超过5%的主要股东权益发生变动,其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的增持动作引发市场关注。公告显示,中国移动通过可转债转股方式,于10月13日将其持有的5631.454万张浦发转债转换为4.5亿股普通股,持股比例从10月10日的17%升至18.18%,触发1%的整数倍变动阈值。
此次权益变动被认定为增持行为,未触及要约收购红线,浦发银行第一大股东席位保持不变。截至6月末,中国移动仍持有9085.323万张浦发转债,意味着其转股进程尚未完成。值得关注的是,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早在9月30日便通过二级市场购股及转股方式增持,截至9月29日已持有10.73亿股普通股及860万张可转债。
另一主要股东信达资产的入股路径更具戏剧性。6月27日,信达投资单日将1.18亿张浦发转债转为9.12亿股普通股,迅速跻身前十大股东行列。截至10月13日,浦发银行总股本增至约318.29亿股,股权结构呈现新格局:上海国际及其一致行动人以27.66%的持股比例稳居第一大股东,富德生命人寿、中国移动分别以19.05%、18.18%紧随其后,中证金融公司持股3.7%位列第四,东方资产、信达投资持股比例均超2.8%。
经营数据方面,浦发银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05.6亿元,同比增长2.6%;归母净利润297.4亿元,增幅达10.2%。截至6月末,资产总额逼近9.65万亿元,展现出稳健发展态势。
当前,浦发转债已进入最后兑付期。根据安排,该行将以票面面值的110%(含税)价格赎回未转股债券,10月23日至27日为最后转股窗口期,28日将正式摘牌。回溯发行历程,2019年10月28日发行的500亿元浦发转债,在2020年5月6日进入转股期后,转股进度长期低迷——至今年3月末,未转股比例仍高达99.9971%。
转机出现在6月底,信达投资的大规模增持打破僵局。市场曾预期正股股价持续上涨可能触发强制赎回条款,毕竟2024年至6月末该行A股累计涨幅超110%,股价一度超越转股价且接近强赎价。但下半年银行板块整体回调,强赎预期落空,最终浦发转债选择到期兑付。不过,东方资产与中国移动在退市前的增持动作,为转股进程注入新动力。
浙商证券分析指出,若上海国际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转债并转股,同时中国移动完成剩余转债转换,剩余浦发转债有望实现大部分转股。这一设想若成真,将显著优化浦发银行的资本结构。
从行业视角观察,银行可转债的转股情况直接影响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只有成功转股的部分才能全额计入资本,否则发行方需承担兑付本息压力。通常,当正股价格持续高于转股价1.3倍并满足区间收盘价要求时,才会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但对于长期"破净"的银行股而言,这一条件实现难度较大。
中邮证券研报显示,尽管银行转债因信用资质优良、抗风险能力强、股息率可观而备受投资者青睐,但供给端受制于板块估值低迷,自2023年起新发转债实质停滞。不过,去年9月以来银行板块的反弹行情,推动成都银行、苏州银行等多家机构的可转债触发强赎并完成转股。随着浦发转债退市,银行转债市场规模将压缩至900亿元以下,电力设备行业有望取代银行成为转债第一大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