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公开表示“同时供养两个上大学的孩子压力巨大”时,这位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与普通家庭供养子女不同,雷军口中的“两个孩子”实则是小米集团倾注巨资的造车与芯片研发两大战略项目。作为曾登顶中国首富的企业家,雷军以自嘲方式道出科技产业攻坚的艰辛,引发社会对硬科技赛道投入成本的深度讨论。
根据福布斯2025年4月公布的全球亿万富豪榜,雷军以435亿美元身家位列其中,较前一年增长326亿美元。这一财富跃升主要得益于小米集团股价回升及SU7车型的市场成功。但在光鲜数据背后,小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战略转型。雷军将造车与芯片研发比作“尚未毕业的孩子”,揭示出这两个项目对小米资源消耗的巨大程度。
小米汽车的投入规模堪称行业标杆。截至2025年3月,该项目五年累计投入已达1050亿元,其中2025年单年计划追加300亿元。仅SU7车型的研发费用就超过300亿元,涵盖从电机自研到渠道建设的全链条。尽管2025年第二季度汽车业务营收达206亿元,毛利率26.4%,但单季度18亿元的亏损仍显示其盈利平衡尚未实现。不过,SU7 Ultra顶配车型三天锁单1万辆的成绩,验证了高端市场的接受度。
与汽车业务形成战略协同的是小米的芯片研发。2023年切入芯片制造领域后,小米已累计投入超135亿元。今年3月发布的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单次研发成本达10亿美元,经历多次流片失败仍坚持投入。目前芯片研发团队规模超过2500人,年均人力成本超30亿元,占项目总投入的22%。这种“双线作战”模式,使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3nm手机芯片技术的企业。
支撑两大烧钱项目的,是雷军精心构建的产业生态。6.8亿月活的MIUI用户群体构成核心资源,手机业务仍占小米总营收六成以上。这种布局使汽车车机系统与MIUI深度打通,形成技术协同效应。2025年推出的小米17系列首次对标苹果,搭载自研玄戒芯片,推出标准版、Pro、Pro Max三款机型,彰显小米在高端市场的野心。
雷军的战略眼光在资本层面得到验证。2025年3月,小米通过配售股份筹资425亿港元,明确用于电动汽车和芯片业务。这种将十年积累的生态、用户、资金集中投入的战略,遵循“压强原则”突破技术壁垒。对比特斯拉2024年182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小米的投入规模虽显逊色,但其生态协同能力构成独特竞争优势。
在9月25日以《改变》为主题的年度演讲中,雷军系统阐述了小米的技术突破路径。从“(软件×硬件)^AI”战略到3nm芯片首发,从SU7/YU7车型逆袭到智能化全量推送,这场观看人数超5000万的演讲,实质是小米战略转型的公开宣示。演讲中穿插的小米17系列、平板8系列等新品发布,延续了“故事+带货”的固定模式。
回顾雷军的六次年度演讲,从2020年“重新创业”到2025年“改变”,形成“危机→梦想→挫折→成长→勇气→改变”的叙事脉络。这种将个人奋斗史与企业发展史绑定的传播策略,成功塑造了“励志企业家”形象。当雷军在演讲中提及凡客创始人陈年受SU7启发转型直播电商的案例时,“五十岁正是闯的年纪”的感慨,道出了中国企业家攻坚核心技术的集体心态。
在硬科技赛道,造车与芯片研发的投入周期往往以十年计。雷军以“供养大学生”的比喻,将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产业特征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语言。这种化专业术语为生活化表达的能力,或许正是小米能在资本市场持续获得支持的关键。当行业还在讨论“造车烧钱”时,雷军已用千亿级投入证明:在科技变革临界点,勇气与坚持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