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券商和公募基金机构纷纷宣布取消监事会,转而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承接相关监督职能。这一行业动向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背后折射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背景下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0月13日,中金公司与申万宏源同步发布公告,宣布拟不再设立监事会。根据方案,两家机构现任监事将不再担任相关职务,监事会制度文件同步废止,原属监事会的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这一调整并非孤例,据不完全统计,自9月以来,东兴证券、东方证券、国信证券等十余家券商已陆续完成类似改革,部分机构在公告中明确表示,监事会职能将由审计委员会全面承接。
公募基金领域亦出现相同趋势。9月30日,华夏基金公告称撤销监事会,由审计委员会履行监督职责;9月17日,方正富邦基金宣布免去4名监事职务,同步调整内部监督机制。更早的7月,英大基金已率先完成类似改革。多家机构在回应媒体时表示,此次调整主要依据新修订的《公司法》及相关监管要求。
经济学家余丰慧分析指出,券商与公募基金取消监事会的核心动因在于优化治理结构、提升运营效率。他表示,传统监事会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存在职能重叠,通过整合监督资源,可减少管理层级、加快决策速度,同时使监督工作更贴近企业实际运营。改革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但对企业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监管层面的推动作用尤为关键。2024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新规,明确要求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在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之间二选一,并设定2026年1月1日为过渡期截止日。根据规定,选择审计委员会作为内部监督机构的机构,需行使《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职权,且不得再设监事会或监事;反之则不设审计委员会。这一安排旨在通过简化监督机制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鼎亮认为,审计委员会相较于传统监事会具有三大优势:其一,成员多由独立董事组成,独立性更强;其二,直接向董事会汇报,信息传递更高效;其三,专业背景集中于财务与审计领域,能更精准地评估企业财务健康状况与风险管理水平。他强调,取消监事会可强化董事会核心地位,推动专业化运作,但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确保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专业性真正落地。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内部监督机制的调整被视为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卢鼎亮指出,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能更紧密地结合企业战略决策与日常经营,从财务状况、内部控制、风控能力等关键环节实施监督,更符合现代企业治理需求。这一变革不仅体现了对透明度与责任性的重视,也为防范金融风险、适应市场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