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铁矿石贸易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矿业集团近日同意采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交易,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争夺中迈出关键一步。这一转变源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采取的“以退为进”策略——暂停采购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已到港但未清关的货物,迫使对方重新评估谈判立场。
此前,必和必拓在谈判中表现强硬,不仅拒绝人民币结算,还要求在当前市场价格基础上加价。中国通过多重策略破解僵局:一方面推动供应多元化,几内亚芒杜铁矿将于2025年投产,年产量达1.2亿吨,其矿石品质可替代澳洲矿;另一方面构建金融工具,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北铁指数”,依托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基差贸易模式,削弱了普氏指数的国际影响力。在供需格局逆转的背景下,必和必拓最终于10月初妥协,同意以人民币结算以避免长期订单流失。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钢铁行业采购模式的根本性变革。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了600家钢企的采购权,形成统一对外谈判口径,通过规模效应压制供应商定价优势。与此同时,中国通过投资海外权益矿(如几内亚芒杜铁矿)和建设舟山储运基地,逐步降低对澳洲矿的依赖度,为谈判提供了战略回旋空间。这种“集中火力”的谈判模式,与此前中国稀土行业整合策略如出一辙,均通过规模效应改变市场博弈格局。
人民币结算的意义远超贸易便利化层面,它直接挑战了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锚定货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必和必拓的妥协并非孤立事件——自2020年以来,三大国际矿企已陆续与中企试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并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交易效率。中国于2025年9月推出的“北铁指数”以青岛港、曹妃甸港现货交易为基准,依托每年7000万吨的成交数据构建价格发现机制,使定价权逐步向需求端倾斜。
尽管短期博弈取得胜利,但长期定价权稳固仍面临挑战。澳大利亚可能加速向印度、东南亚市场转移产能,而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仍高达80%。若全球供需再度紧张,矿企可能重拾溢价筹码。不过,中国已计划深化优势,将铁矿石人民币结算模式扩展至油气、农产品等领域,并借鉴日本“矿产储备制度”探索国家与企业协同的资源储备模式,以应对地缘供应链中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