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国内汽车行业迎来新一轮深度调整,多家头部车企密集启动人事与组织架构变革,以应对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及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行业新态势。业内专家指出,此轮调整旨在通过优化管理效能、强化技术创新与市场响应能力,构建适应行业变革的运营体系。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分析称,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传统车企面临新兴势力冲击,市场对产品迭代速度、服务精准度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需通过组织重构提升内部协同效率,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这一观点得到多位行业观察者的认同,他们普遍认为,灵活的组织架构将成为车企在新一轮竞争中突围的核心要素。
作为区域车企代表,广汽集团于1月中旬推出管理干部竞聘上岗制度,在职业经理人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人才选拔机制。根据方案,集团将公开职位职数、岗位职责及竞聘标准,入选干部需签署包含年度与任期经营指标的责任协议,通过量化考核强化履职监督。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构建更具活力的干部队伍,推动一体化运营改革落地。
上汽集团则从业务整合层面展开变革,通过组建"大乘用车板块"实现跨品牌资源统筹。该板块涵盖荣威、MG等自主品牌及研发、数字化等核心部门,旨在打破原有业务壁垒,提升决策效率。此次调整涉及七大业务单元,标志着上汽在自主板块战略重组上迈出关键一步。行业分析师指出,大型车企通过业务板块重组,可有效降低内耗,集中资源应对市场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已有超50家车企实施管理层调整,范围覆盖市场营销、智能制造、产品规划等关键领域。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观察到,自主品牌普遍加强智能化领域人才布局,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提拔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技术竞争壁垒;合资品牌则深化本土化战略,加大本地研发投入并启用中国籍高管,以提升市场适应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调整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自主品牌侧重技术领域人才储备,例如某车企近期从互联网行业引入首席数字官,重构用户运营体系;合资品牌则聚焦本土化创新,某德系品牌中国区研发中心人员规模扩张30%,重点攻关智能座舱与新能源技术。这种战略分化反映出不同市场主体的竞争策略差异。
尽管组织变革成为行业共识,但部分受访者提醒需警惕调整风险。有专家指出,汽车产业具有复杂的体系特性,单纯依靠人事更迭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广州眺远营销咨询管理有限公司CEO高承远认为,企业需同步优化价值链、治理体系等深层结构,组织调整的效果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他强调,频繁的高层变动可能破坏战略连续性,反而不利于长期发展。
当前,车企变革已从单一部门调整转向系统性重构。从研发体系数字化改造,到供应链弹性升级,再到销售渠道线上线下融合,行业正在构建适应新竞争环境的运营模式。这场涉及人才结构、业务流程、技术路线的全面变革,或将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