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梨树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极目远眺,广袤无垠的高粱地宛如一片红色海洋,在秋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波浪。这片位于北纬43°的"黄金种植带",不仅是世界罕见的黑土核心区,更成为汾酒绿色原粮基地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9月16日至17日,"走进汾酒第一车间"活动在此拉开帷幕。农业专家、地理学者、酒业研究者与媒体代表齐聚这片黑土地,在田间地头展开深度对话,探寻清香白酒的生命之源。五年来,这一持续开展的IP活动,通过多元视角展现了汾酒对原粮品质的执着追求、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黑土,这场关于品质与风味的对话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数万年前,这里曾是广袤的湖泊沼泽,水生植被与草本植物年复一年地枯荣交替,在缺氧环境中缓慢分解。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与气候演变,最终形成了厚度达30至100厘米的黑土层。这片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土地,有机质含量是普通耕地的数倍,民间流传着"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的生动说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解读了汾酒选择这片土地的深层原因:"梨树县位于中温带半湿润地区,年降雨量约五六百毫米,气温和降水适中。最重要的是雨热同期,6至9月的高温与降水集中,这对作物生长和品质提升极为有利。加上黑土优越的透水性、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结构,这里产出的是中国最顶级的高粱。"
这份"顶级"品质,正是汾酒"粮为酒之骨"理念的生动诠释。当肥沃的黑土与得天独厚的气候相遇,孕育出的高粱颗粒饱满,淀粉含量精准匹配汾酒的发酵需求,更沉淀出独特的风土韵味。站在十万亩连片的高粱田间,蓝天白云下,穗头透红的高粱随风摇曳,构成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这些挺拔饱满的高粱,是汾酒联合吉林省农科院专门为黑土地选育的粳型专用品种——汾酒9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介绍:"粳高粱直链淀粉含量高,破碎后更易发酵,壳薄粒大的特点完美契合清香型白酒的酿造需求。"他进一步透露,汾酒在全国布局的140余万亩原粮基地,都遵循"因地制宜育品种"原则,山西用"晋粱12号",每个品种的淀粉、单宁含量都经过精准测算。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韩英详细拆解了汾酒的原粮管控体系:"首先选择适宜种植的地块,其次选用优质品种,再制定科学种植规范,最后采用合适的仓储方式,确保原粮运到工厂后仍保持统一高质量。"她特别强调,汾酒积极践行"梨树模式",通过"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让秸秆像被子一样保护黑土,减少风蚀水蚀,同时让秸秆自然腐熟为土壤补充有机质。
据介绍,汾酒将黑土保护与原粮品控深度结合,依托全流程追溯体系,在基地建立气象数据、土壤信息自动收集系统,将黑土保护、环境监测数据与原粮生长信息实时关联,形成保护、种植、品控的完整链条。这种对土地的守护,既是一种幸运,更是一份责任。
自2009年起,汾酒以品质为根基,高标准把控原粮品质,开始自建原粮基地,提出"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的目标,推动酿酒原粮种植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十余年来,"好粮酿好酒"的理念已深深融入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如何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藏在一杯高品质汾酒背后的工艺与匠心?韩英表示:"通过'走进第一车间'活动,我们希望消费者能亲身感受这份匠心。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有科学家长期的研究、规范的制定、种植的管理和肥料的选择。"自2021年以来,这场跨越山海的旅程已先后抵达山西沁县、甘肃张掖、河北张北、山西汾阳、新疆奇台等地,让参与者亲手触摸原粮的温度,亲眼见证不同风土的特色。
五年行走,"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已超越简单的地理溯源。它是对白酒产业源头的深度探索,是对品质信仰的持续传递,从原粮到酒液的每一步都经得起审视,更是对中国土地文化的深情对话。正如酒业专家于瑞所评价:"这是汾酒的开创性价值!中国白酒的生命力来自种子的传承,走进这样的基地,就能感受到最核心的东西。"当黑土地孕育的高粱化作杯中酒,人们品尝的不仅是汾酒的绵甜净爽,更是这方风土的沉淀与一份源于大地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