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激光雷达:智驾普及下,为何难将技术价值转化为盈利优势?

   时间:2025-09-18 03:26:31 来源:虎嗅APP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9月16日,随着一声清脆的钟响,禾赛科技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成为激光雷达领域首家实现“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企业。上市首日,其股价收于234港元,市值达到358亿港元。此次IPO共募集资金41.60亿港元,其中基石投资者认购1.48亿美元,公开发售部分更是获得168.65倍超额认购,市场热度可见一斑。

作为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部件,激光雷达被誉为车辆的“眼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尽管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行业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以禾赛科技为例,尽管2024年实现全年盈利,但2025年一季度仍亏损1750万元,直至二季度才恢复盈利。另一家头部企业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亏损额达1.5亿元。这种技术价值与盈利能力的不匹配,引发了业界对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

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中国企业已占据绝对优势。Yole Group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占据全球激光雷达市场95%的份额,形成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图达通“四巨头”并立的局面。曾经的市场领导者Velodyne被收购,Quanergy退市,海外企业的话语权逐渐丧失。这种转变既源于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也归功于其成本控制能力。

市场扩张带来的价格压力成为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2025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预计突破250万颗,但平均售价已从2022年的8000-10000元大幅降至2000-3000元。这种“量增价跌”的现象,折射出行业在汽车市场的困境。车企为应对新能源汽车竞争,不断压缩供应链成本,激光雷达企业被迫卷入价格战。某智能驾驶系统工程师指出,激光雷达已从高端车型专属变为平价车标配,市场下沉扩大了需求规模,却也加剧了价格竞争。

技术路线趋同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议价能力。目前全球具备前装量产车规级主视激光雷达能力的企业仅约8家,主流玩家集中在四家中国企业。随着半固态激光雷达成为ADAS量产方案的主流选择,产品性能差异逐渐缩小。某汽车供应商透露,车企在选择供应商时,价格因素占比超过60%,这迫使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价维持市场份额。

面对汽车市场的盈利困境,激光雷达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机器人领域。2025年上半年,禾赛科技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达9.83万,同比增长7倍,占总出货量的17.9%;速腾聚创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8.2%。这种转型初见成效,机器人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

机器人市场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具有独特性。与车载应用需要长距离探测不同,机器人更注重10-50米范围内的精确感知。某机器人企业技术负责人解释,激光雷达能提供稳定的三维环境信息,不受光线变化影响,这对需要24小时运行的机器人至关重要。目前头部机器人厂商的激光雷达搭载率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商业模式创新为激光雷达企业开辟了新路径。在汽车市场,企业主要提供标准化硬件产品;而在机器人领域,客户需要包括硬件调试、算法优化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这种转变使企业能够通过软件服务提升附加值。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从13.6%提升至25.9%,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机器人等高价值业务的增长。

尽管机器人市场展现出良好前景,但挑战依然存在。一方面,华为、图达通等企业可能切入该领域,加剧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从硬件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需要企业在技术、市场、生态等多个维度建立新能力。某投资人指出,能够率先构建技术壁垒和生态体系的企业,才更有可能突破盈利困境。当前,机器人市场的碎片化特征为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但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仍是行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