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太保与中国平安两家上市险企相继在境外市场完成H股可转债发行,以零票息条件实现大规模溢价融资,引发资本市场关注。其中,中国太保发行的港元H股可转债融资规模达155.56亿港元,转股溢价率设定为25%;中国平安则于今年6月完成117.65亿港元规模的同类债券发行。这两笔交易均创下多项市场纪录,标志着险企境外资本运作模式出现新突破。
作为混合型融资工具,零息可转债兼具债务与股权特性。此类债券在存续期内不支付定期利息,但赋予投资者按约定价格将债券转换为公司股票的权利。中国太保此次发行创下四个"首单":境内外同步上市国有金融企业首笔境外可转债、港元计价规模最大的零票息可转债、近二十年首单负收益率港元可转债,以及2025年以来亚太区金融机构板块最大规模海外再融资项目。这些突破性特征,凸显出险企在低利率环境下对创新融资工具的积极探索。
从资金用途看,两家险企均将募集资金定向投入核心业务领域。中国太保明确表示,所得款项将用于支撑保险主业发展及"大健康、大区域、大数据"三大战略实施;中国平安则侧重于满足集团资本需求,支持医疗养老等新兴战略板块的布局。这种资金投向与当前行业转型方向高度契合,反映出险企在应对利率下行压力时,通过资本结构优化推动业务升级的战略考量。
证券研究机构分析指出,境外可转债发行具有多重战略价值。首先,在境内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此类融资工具能有效降低资金成本,优化企业债务结构。其次,通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进行资本运作,可提升险企跨境服务能力与全球资产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可转债在转股前不会稀释现有股东权益,转股后还能小幅提升偿付能力指标,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特性,使其成为险企补充资本的理想选择。
业内专家指出,险企境外融资热潮的兴起,既源于国内保险市场深度调整带来的资本补充需求,也受益于国际资本对优质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以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为例,这两家机构凭借稳健的财务表现、清晰的发展战略以及国际认可的信用评级,成功吸引了海外投资者。经济学家余丰慧特别提到,港股较A股的估值折价现象,使得以港股为标的的可转债转股价格更具实现可能性,这进一步增强了投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险企境外融资工具呈现多样化趋势。除可转债外,资本补充债、永续债以及资本公积转增等资本运作方式也在同步推进。这种多渠道资本补充策略,既反映了行业应对转型挑战的迫切需求,也显示出险企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意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预计将有更多险企通过境外市场获取低成本资金,为业务扩张和战略转型提供资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