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荣成市石岛管理区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巨大的风电叶片正被吊装至运输车辆,准备运往海上安装现场。而在千里之外的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南海岛,茂密的红树林湿地与蓝天碧海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生态画卷。这两处场景,分别代表着中国绿色转型的两大路径——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生态系统碳汇,而连接它们的纽带,正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自2013年北京、上海等7省市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以来,中国已建成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体系。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2024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紧随其后。这一"强制+自愿"的双市场架构,正通过市场机制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全面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22日,强制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这个由20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构成的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机制确保企业履行减排责任。与此同时,自愿碳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已登记948万吨核证减排量,成交额达2.1亿元,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的出台,为市场提供了标准化交易框架。
市场的活力源于制度创新。新公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强制碳市场将基本覆盖工业主要排放行业,2030年建成配额总量控制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市场;自愿碳市场则要在同期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交易规则。这种"双轨并行、互为补充"的设计,既确保减排目标的刚性约束,又激发社会资本的自主参与。
河北的实践印证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作为钢铁大省,该省400余家控排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减排与收益的良性循环。石家庄良村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建德算了一笔账:去年出售多余碳配额获利7700余万元,今年将收益投入烟气余热回收等节能项目,使供电煤耗较2020年下降5.5克/千瓦时,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0300吨。"这种'减排-收益-再投资'的模式,让企业真正成为绿色转型的主体。"崔建德说。
碳市场的金融属性正在显现。碳质押、碳回购等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在安徽,太平洋财险推出的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险,通过卫星技术监测森林碳汇变化,当自然灾害导致固碳量损失时,保险公司按约定标准赔付。这种"保险+科技"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林业经营风险,更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市场化路径。
市场活力的提升需要更多主体参与。《意见》提出,将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适时引入非履约主体,自愿碳市场也将逐步向自然人开放。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认为,这将改善市场"履约驱动、潮汐交易"的现状,形成连续价格信号,增强市场流动性。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严刚指出,中国碳市场已形成"强制打基础、自愿促创新"的特色架构。随着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纳入强制市场,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而地方试点市场将继续发挥"政策试验田"作用,在覆盖范围扩大、调控机制完善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市场积累经验。
从红树林到风电场,从工厂到金融机构,中国碳市场正以市场化手段重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当每一克二氧化碳都被赋予价格,当每一次减排都能转化为收益,绿色转型便不再是成本负担,而成为新的增长点。这场静默的革命,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