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交所2025年上半年财报披露工作完成,数据显示,920余亿元的营业收入总额由北交所上市公司共同创造,平均每家企业营收达3.36亿元,同比增长6.01%。不过,净利润表现出现分化,近60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0.59%,平均每家企业盈利0.22亿元。
在众多申报企业中,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财务指标与业务合规性引发监管关注。其销售费用率连续两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3-2024年分别达到23.14%和24.09%,较可比公司均值高出5-6个百分点。这种异常表现已触发北交所审核问询,要求企业说明费用增长的合理性,但截至9月中旬公司尚未提交正式回复。
知识产权记录显示,涉及核心技术的"一种多项呼吸道抗原检测卡及试剂盒"专利(ZL202110045330.2),其7位发明人中李桂芹位列第二。而寿光市中医医院官网明确记载,同名的检验科主任擅长临床检验与质量管理,这种专业背景与专利技术领域高度吻合。更蹊跷的是,企业申报的7项发明专利中,有5项的申请时间集中在2021-2024年上市辅导期间,其中2项仍处有效维持状态。
科研项目申报记录暴露出更多疑点。企业宣称2019年独立承担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在2024年获奖时完成单位却新增了寿光市中医医院。对比山东省科技厅公示文件可见,该项目初始申报时确无合作单位记录,但五年后获奖版本却出现重大变更。这种时间线上的矛盾,与核心技术发明人身份的重合,构成完整的质疑链条。
业务合规层面,企业全资子公司潍坊海拓医学检验实验室与乌海市人民医院的合作纠纷,暴露出经营模式的潜在风险。2018年签署的共建实验室合同约定,海拓检验可提取医院检验科33.3%的营业收入作为收益。这种收益分配模式在2020年《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实施后遭遇挑战,乌海医院以违反"非营利性机构不得分配收益"条款为由单方解约。虽然法院最终判决合同初始有效,但明确指出后续合作因法律修订而无法继续。
类似经营模式仍在延续。2023年海拓检验与潍坊市寒亭区妇幼保健院签署的共建合同显示,企业不仅负责设备投资与试剂供应,还获得后期投入设备的所有权。合同特别约定由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和安全管控,这种深度介入医院运营的模式,再次引发对合规性的讨论。虽然当前项目金额仅90万元,但权利义务条款与前次纠纷存在实质相似性。
监管层面,北交所已就销售费用异常、客户关联关系、项目申报真实性等核心问题发出问询。企业虽延期提交回复材料,但市场对其技术独立性与经营合规性的质疑并未消散。在创新型中小企业加速登陆资本市场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法规底线,成为摆在康华生物面前的重要课题。